内容提要:冷战后世界冲突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首先,全球均势冲突发生的可能越来越小,地区均势冲突爆发的频率明显加快,地区也在不断扩大。地区均势冲突取代全球均势冲突成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主导形式。其次,国际冲突越来越少,国内冲突越来越多。这一趋势日益突出,与冷战前的情况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最后,冷战期间的世界冲突更多的属于意识形态冲突,而冷战后的世界冲突则更多的属于种族和宗教冲突。以独立、自治或推翻现政权为目的的种族和宗教冲突,是未来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困难、地区均势失控的决定因素之一。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冲突越来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一切针对冷战前世界冲突开列的药方,都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其价值。探讨、揭示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对于制止冲突、防止战争、维持和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全球均势冲突与地区均势冲突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冲突的构成模式发生了一个转折。冷战前,世界冲突以全球均势冲突为主,地区均势冲突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冲突中,全球均势冲突的主导地位却被地区均势冲突取而代之。全球均势冲突发生的可能越来越小,历史上循环往复争夺霸权的世界大战,也许不会再出现了〔1〕。与此相反, 地区均势冲突爆发的频率却明显加快,爆发的地点也在不断增多,几乎遍布世界各主要战略地域。这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冲突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修昔底德以来,历史学家和政治观察家就已注意到,迅速的权力转移是全球均势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几次大国战争的一个深层次的结构原因,就是权力的迅速转移〔2〕。然而, 冷战结束造成的权力转移却并没有引起任何新的破坏全球均势的大国冲突,更不用说世界大战了。 苏联的瓦解使世界的权力分配发生了变化,但全球均势的实质并未因此出现根本性的变革。尽管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的超级大国,在各个权力层次上都占据主导地位,包括军事权力、经济权力和“软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单级世界已经取代了冷战时的两极世界,仍然有许多重要的安全、经济和政治目标仅靠美国的实力是无法达到的。当然世界也绝非多极,因为其他大国缺乏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权力资源。确切地说,世界权力在不同层次上被不同国家或地区所瓜分。正如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所指出的,当今的国际政治体系既不是单极,也不是多极,而是呈现为军事权力单极化(美国)、经济权力多极化(美国、欧洲、日本和下个世纪的中国)、跨国权力分散化(银行家和恐怖分子等)的局面〔3〕。 传统意义上,权力是指对人口、地域、自然资源、经济规模、军事力量和政治稳定的拥有,大国的标准主要在于其战争的能力。然而今天,权力的构成和性质已经不再以军事力量和对外征服为重点。军事力量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花费却越来越大。特别是核武器的出现,已大大提高了冲突的潜在费用,以致大国表示它们将努力防止相互之间的任何直接军事冲突,包括能升级为核战争的常规冲突。在国际权力的构成中,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因素的重要性正日益突出,地理、人口和原材料的重要性却在相对减弱〔4〕。而且, 随着经济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这种日益广泛、深入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已成为全球均势冲突的重要制约因素〔5〕。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苏联的衰落、瓦解带来的巨大权力转移并未引发任何形式的大战危机。而在历史上这种情况大多都伴随着战争。 权力的性质以及与其相关的均势性质的变化表明,最危险的全球均势冲突——美、俄、中、欧、日五个权力中心之间的任何两者或多者的直接冲突——极不可能,历史上权力转移引发冲突的任何一个途径都不可能再现。但是,冷战结束后的巨大权力转移,虽然没有引发任何形式的全球均势冲突,却出人意料地引发了异常激烈的地区均势冲突,并使这种冲突形式一跃成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主导形式。 首先,地区均势冲突发生的频率明显加快。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呈现为逐年增多、不断频繁的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1月至1995年6月,世界上新旧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高达83起(不重复计算),远远超过60年代高峰期的总数(70起)。其中除了80年代遗留下来的24起外,其余59起都是90年代新爆发的,占总数的70%。历年的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6〕 冷战后地区均势冲突的发生情况 (1990年1月—1995年6月)
其次,地区均势冲突发生的地域不断扩大。冷战时期,地区性冲突主要集中在中东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但冷战后,爆发武装冲突的地域却不断扩大,几乎遍布了世界各主要战略地域。在90年代以来发生的59起冲突和战争中,按地区分布,前苏联、东欧地区有28起,占总数的37.5%;非洲20起,占34%;亚洲8起,占13.5%;中东7起,占12%;拉美2起,占3.5%〔7〕。 显然,前苏联、东欧地区和非洲乃是冷战后爆发地区均势冲突的两个主要地区。冷战的结束不仅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反而使世界上更多的地区趋于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