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就国际政治经济学早期研究进行一个简单回顾;第二部分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国际制度论的基本前提、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型;对其成功与失败的评论构成第三部分;最后是一个简短的小结。 国际制度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gime)是自70年代兴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研究的最新理论。国际制度论较好地承接了早期国际政治经济学诸多研究成果,也相对完整地引入了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从而初步确立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主题,即从国际制度角度出发考察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可以认为,国际制度理论的形成代表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已趋向成熟。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早期探索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起步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进展相关的。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石油危机、跨国公司影响力的上升以及国际经济交流的全面加强,使人们对政治与经济的相互交融、国际相互依存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理论方面,政治与经济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再次受到推崇。人们认为,由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倡导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政治经济综合分析方法到马歇尔那里便中断了,出现了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分离。这一研究态度的变化也同样影响到国际事务研究领域,国际关系研究被狭义地定位为国际政治问题,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则由国际经济学承担。新政治经济学兴起的基本目标就是回归政经融合的分析方法,随着公共选择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相继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研究方法上的回归得到了理论界的肯定。国际问题学者不失时机地将新政治经济学的成果以及政经融合的方法引入了国际政治经济的研究中。 金德尔伯格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开创性研究中,提出了霸权国家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方面的价值和国际货币体系波动的历史政治规律。约翰·斯帕尼尔、塞约姆·布朗、斯坦利·霍夫曼等人先后就国际相互依存研究方面作出了理论贡献。其中罗伯特·基欧汉和小约瑟夫·奈的名著《权力与相互依存——转变中的世界政治》就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问题进行了最权威的总结,指出未来的“转变中的世界政治”将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由“联系渠道的多样化、等级之分的消亡和军事力量作用的下降”三大特征构成的复合相互依存。而该书的最具开创性部分则在于有关复合相互依存背景下国际关系行事方式——国际制度的探索尝试,因此同样也是国际制度论的一部开创性著作。吉尔平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权力背景即霸权格局和国际政治格局变换的经济因素即不平衡发展。但他的政经综合分析只停留在背景分析上,对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仍是限于经济学方法的运用。苏珊·斯特兰奇提出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权力结构分析框架,其中主要隐含了综合国力论思想,而显然又缺乏对传统国际经济理论的合理继承,在总体上她的分析框架也很难演进成为某种理论。她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分析对象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并非单纯的经济或政治问题,这显然称得上是观念上的进步。对于国际政治经济的公共选择理论应用也是早期探索的一个重要流派。奥尔森、弗雷等人先后就对外经济事务决策过程中的政治因素、经济的政治周期、国际组织中的公共选择问题进行了探索。还有部分学者将生态观、地球村意识引入国际关系考察中(比如皮雷奇斯将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作为政治扩张和经济交往的关键因素,这几乎是诺思和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的研究思想在国际层面上的翻版),从而将相互依存思想推进至一个更高更广的境界。 总而言之,在国际政治经济早期探索中,学术界对政治经济融合的形势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各种新思想新方法被引入这一分析中。同时,仍有许多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如研究的主题太发散,对引入的其他学科理论成果的取舍、改造存在问题。于是在较长一段时期里,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呈现多种体系并存局面,这显然不是一个成熟学科所应有的。 二、国际制度 “制度”一词最早为国际法学者所使用(本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国际关系学者引入这一概念,80年代后半期围绕“国际制度”这一核心概念,形成了一套国际政治经济学综合理论。 国际制度论被视为“集大成”的产物,主要表现在它的继承、综合和发展上。它不再如早期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那样是其他学科成果纯粹嫁接的产物,也不是一个全新思想火花迸发的结果,它包容、继承了相互依存理论以来种种成功的理论创见:国际关系的公共选择分析、霸权稳定论思想、结构主义思想、生态主义全球观等等。更可贵的是,国际制度论在新政治经济学的支撑下对有关的诸多创见进行了扬弃,提出了一套被普遍认同的概念体系,形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对稳定的研究主题。 1.简略的文献回顾 有关国际制度论最早的探索仍要追溯到C·金德尔伯格在1970年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霸权作用的研究(《权力与货币——国际政治的经济学和国际经济的政治学》),金德尔伯格将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看作一个关键性的国际制度,并将霸权国家的作用归结为国际制度的建立和维护。1977年基欧汉与奈在《权力与相互依存》一书中,在完整地构筑国际关系的复合相互依存背景后,正式引入了国际制度思想,认为“相互依存关系经常发生在使行为正规化和控制行为结果的规则、规范和程序的网络中”,他俩把“对相互依存关系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具有控制性的安排称为国际制度”,并对国际制度的变迁提出了四种模型,还进行了检验,甚至在“美国与复合相互依存”一章中,已涉及到国际制度的供应问题。1984年由科瑞斯纳(S·D·Krasner)主编的《国际制度》出版,该书集中了80年代早期国际制度研究主要人物的代表作。1991年由克瑞恩(G·T·Crane)、阿玛维(A·Amawi)主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演进》一书,整理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过程,并将国际制度论视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最新的成果。90年代陆续出版的由米尔纳(H·Milner)和基欧汉(R·Keohane)主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文库》已出版11卷,在就概念、历史演进以及贸易、资源、货币关系、直接投资、国际体系、发展问题、比较政治等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外,还专门就国际制度(文中用Institution一词)辟专卷研究,该卷的核心就是讨论国际制度以及国际制度的载体——国际组织。至此,国际制度论的体系已趋完备,新近的研究兴趣也已从理论体系的架构转向具体问题的探讨,有关国际安全机制、国际货币体系的专题研究已取得了很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