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北约东扩是北约控制中东欧、分化独联体、遏制俄罗斯的跨世纪战略举措,是对俄罗斯国家利益的威胁。面对北约咄咄逼人的东扩势头,俄罗斯采取了一些反措施,但成效甚微。今年5月27日俄与北约签署《俄罗斯联邦与北约相互关系、合作和安全基本文件》是双方妥协的结果,文件的签署为北约的首轮东扩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但不会使俄与北约的关系完全理顺,今后俄与北约的关系仍将摩擦不断,其走向将对冷战后欧洲安全格局的重建乃至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北约东扩 俄罗斯 关系 前景 今年5月27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巴黎与北约16国首脑及北约秘书长索拉纳签署《俄罗斯联邦与北约相互关系、合作和安全基本文件》,这表明在经过长时期的艰苦谈判后,双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终于达成妥协。文件的签署为北约首轮东扩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也证明俄罗斯不得不接受北约东扩的现实。但由于北约此次吸收新成员只是其东扩进程的“第一波”,而俄罗斯不会容忍北约对其传统“势力范围”的步步进逼和对俄安全利益构成的潜在威胁,因此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不会因双方的暂时妥协而理顺,今后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仍将摩擦不断,其走向将对冷战后欧洲安全格局的重建乃至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北约东扩是对俄罗斯国家利益的威胁。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与西方经历了一个浪漫的“蜜月时期”,俄认为由于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改变,自己将被接纳进入“西方大家庭”。但是西方并未放松对俄罗斯的警惕,仍然将俄视为最大的潜在威胁,此时北约就开始酝酿东扩计划,力图通过东扩巩固、消化“冷战”成果,对俄实行进一步的防范与遏制,俄共和自由民主党在1993年俄杜马选举中的胜利、东欧国家左翼力量的回潮以及波黑战火的不断漫蔓延,更加促使传统的地缘政治思想在北约的外交决策中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并导致北约东扩计划在1994年正式出台。东扩是北约填补中东欧“安全真空”和建立以北约为主导的欧洲安全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美国维持其“全球领导”地位,防止俄罗斯东山再起的重要战略步骤。 俄罗斯起初对北约东扩并不在意,1993年8月,叶利钦访问波兰等中东欧国家时明确表示理解它们加入北约的要求,认为这不违背俄的利益。但是随着北约东扩步伐的逐渐加快,俄罗斯开始认识到北约东扩将给其带来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1)恶化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华约解散与苏联解体已使俄罗斯丧失了千公里的战略防御纵深,北约东扩将使其军事边界向东推进700—900公里。目前北约的常规武装力量是俄的三倍,东扩之后,其常规武装力量又将四倍于俄罗斯,因此俄在西部边界将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这一现实使俄认识到北约东扩“将会造成对俄十分不利的地缘政治态势”[1],“使北约事实上接近俄罗斯边界,使欧洲的力量对比向不利于俄罗斯的方向改变”[2]。(2)削弱俄罗斯对欧洲安全事务的影响。北约东扩不仅意味着北约防区的扩大,还意味着北约由过去单纯的军事组织向军事—政治组织过渡,意味着北约使命的扩充,这将进一步加强北约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而俄罗斯则有“被孤立的危险”[3],它既无与北约抗衡的力量,也没有制约北约的有效手段,因此今后的欧洲安全事务中将主要由北约决定。(3)导致独联体进一步涣散。北约东扩并不会以中东欧国家加入为最终目标,它还将向原苏联国家“敞开大门”,美国已表示不会因俄罗斯的压力而拒绝波罗的海国家入约,北约与俄罗斯签署相互关系基本文件后不久,还与乌克兰签署了《特殊伙伴关系宪章》。不仅如此,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今年3月中旬还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中亚四国进行了穿梭访问,并使这四国关于北约东扩的态度发生了有利于北约的变化。索拉纳的中亚之行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说“俄罗斯不能对北约的领导人如此关照独联体亚洲国家熟视无睹”[4]。(4)对俄罗斯政局产生微妙影响。北约东扩在俄罗斯国内激起了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大多数政治力量都认为北约东扩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俄罗斯应该反对北约东扩。然而这些“反北约东扩派”的立场也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应通过加强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与北约对抗,有的则认为应在谈判的基础上与北约寻求妥协。因此对北约东扩的态度已成为俄罗斯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一个焦点。叶利钦在俄美首脑赫尔辛基会晤上默认北约东扩的事实之后,俄共就抨击这是“俄买办政权对美国和北约的全面让步”[5]。俄与北约正式签署相互关系基本文件后,前国家安全会议秘书列别德则指责“文件虽能保住叶利钦的威信,但却拯救不了俄罗斯…俄罗斯是在自己的投降书上签了字”[6]。 二、俄反北约东扩采取的措施。针对北约咄咄逼人的东扩势头,俄罗斯也采取了一些反措施:(1)制定“现实遏制”军事战略。1996年6月叶利钦发表《总统国家安全咨文》,认为“北约的扩大趋势令人深感担忧”,强调俄罗斯军事政策的目标是“依靠军事手段保证军事安全和切身重要利益”。强调俄应“保持武装力量的技术装备和战斗准备水平”,“抵御任何向俄罗斯发动侵略的企图”,特别是要始终不渝地奉行核遏制政策”,“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核大国地位”[7]。在俄军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俄罗斯仍未放松对战略核力量的建设,战略火箭军仍能得到充足的保障。就在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俄的当天,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亲自指挥了战略核力量在一小时内消灭美国的模拟演习。近来,俄战略火箭军又接连进行了几次战略导弹试射,展示了俄战略核力量的强大实力。(2)倡导建立以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为主体的欧洲安全体系。俄罗斯安全会议副秘书马尼洛夫认为,只有充分发挥现有欧洲组织的作用,建立以欧洲安全与合作的组织为主体的“欧洲安全新体系”,欧洲安全才能得到切实保障。他主张由欧安组织成员国建立新的安全保障体系,以代替现存的军事政治联盟,并根据欧洲力量的对比签署新的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8]。在去年12月举行的欧安组织首脑会议上,切尔诺梅尔金总理又提出应从观念上深入更新“全欧进程”的基础,并倡议由欧安组织协调欧洲和欧洲——大西洋所有组织的行动。俄罗斯的这一倡议意在利用欧安组织成员国的身份,平等地参与欧洲安全事务的决策,避免北约独断安全事务。(3)谋求建立独联体军事联盟。俄罗斯一直积极主张加速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在北约东扩进程的压力下,俄更力图建立独联体军事联盟,以抗衡北约东扩的威胁,维护自己的安全利益。由于俄罗斯的努力,目前《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成员国已在联合守卫外部边界、建立统一的防空体系、协调安全政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独联体大多数国家也都主张北约东扩应照顾俄罗斯的利益,不应在欧洲形成“新的军事分界线”。(4)利用美欧矛盾。美国和西欧尽管都主张推进北约东扩进程,但在东扩的目的、方式和速度上却存在分歧,美国力图通过东扩维护在欧洲事务上的主导权,而西欧则想通过东扩建立自己的“防务支柱”,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同时西欧也不想激怒俄罗斯而导致欧洲局势的紧张,德国总理科尔还把北约与俄罗斯建立特殊关系视为“欧洲安全的核心问题”。因此,俄罗斯加强了与德国和法国的沟能,力图争得两国对俄的理解,并利用它们与美国的分歧,延缓东扩进程、减轻东扩对俄罗斯造成的压力。(5)强化东方外交。俄罗斯外交决策层认为,冷战后欧洲国家为了获取安全而向美国“出让”过多的主权,而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却希望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全方位的合作,通过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来维护安全。因此,叶利钦总统在1996年4月访华期间,两国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3月印度总理访俄时,双方也恢复了战略伙伴关系。俄罗斯不仅把发展与中印两国的战略协作视为抗衡北约东扩的借助力量,更视为是对北约推行的“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的有力批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