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美国与其欧洲盟国一致对外、共同对敌已经成为历史,如何安排未来的欧洲安全格局成为大西洋两岸之间激烈争论的焦点。双方争论的具体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对连接欧美关系的军事和政治机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如何改造上,用西方舆论的惯用语形容就是:是北约“欧洲化”,还是欧洲“北约化”。 北约“欧洲化”是法国提出的主张,并把它作为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先决条件。1966年戴高乐将军果断地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以抗议美国在这个组织中的独断专行。30年后的1995年,刚刚出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根据欧洲时局变化,作出了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重大决策;法国的重返条件是北约进行必要的改革。希拉克在阐述大西洋两岸未来战略关系时曾明确提出,欧洲安全防务必须由欧洲和美国共同承担,北约组织内应当强化欧洲防务特性、即建立在以美国为主的防务支柱之外,还应建立起“欧洲防务支柱”;法国准备重返一个“全面革新了的北约”。去年6月在柏林召开的北约外长例会就建立“欧洲防务支柱”达成了协议,并决定在1997年7月召开的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上就北约的改革达成协议。于是,法国“重返北约”的进程正式启动。 法国提出北约“欧洲化”的目的十分明确,简单地说,就是从美国手中讨回一部分掌握欧洲安全事务的权力。这种要求不无道理,因为北约是冷战的产物,如今来自东方的“威胁”已不复存在、欧洲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西欧国家在欧洲安全防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法国关于北约“欧洲化”的建议得到广大欧盟国家的响应和支持。 美国对北约“欧洲化”的原则似乎没有反对的理由,但是在有关建立“欧洲防务支柱”的具体实施上同法国以及欧盟其他国家却产生了争执。争论最大的便是关于北约南欧指挥权的重新分配问题。总部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南欧指挥部至今是由美国人担任司令的,现在法国要求美国让出这一职位,由欧洲人担任,以体现欧洲在北约中的作用和责任。法国的要求得到了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支持,但是却遇到了美国的断然拒绝。面对美国的强硬立场,法国作出让步,提出这个指挥部由欧美共同承担责任,德国、意大利、荷兰也分别提出了各种折中方案,以摆脱僵局。然而,欧洲国家的这些努力均碰了壁。7月上旬在马德里的北约首脑会议上,希拉克同克林顿总统举行双边会晤,以期作出最后的努力,但是依然以失败告终。法国被迫宣布,由于重返北约的努力遭到挫折,法国只能继续留在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之外。 美国拒绝在北约南欧指挥权问题上作出丝毫退让有它自己的考虑。与局势动荡的中东和存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威胁的西亚北非相连的南欧地中海是北约的前沿地带,构成了北约防务的重点。南欧司令部拥有调动总兵力50万人的40个机动师和1500架战机的能力,驻扎在地中海的美国第六舰队也归这个司令部指挥。美国一旦把南欧司令一职让出,自己在北约内就有被架空的危险。显然,美国同意北约“欧洲化”的目的是在自己不愿直接出面干预的情况下由欧洲以北约的名义独自行动,但是绝对不允许欧洲染指美国在北约内的指挥大权。 美国维护自己在北约中的盟主地位也同样表现在北约的东扩问题上。欧美之间在马德里首脑会议上就北约吸收新成员的数目产生分歧:美国提出只吸收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国3个国家,而法国和意大利等则从平衡北约南翼力量的角度出发,建议把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也加进首批名单。双方发生激烈争论,但是最终还是以接受美国的方案而告终。美国的独断作风引起了欧洲政界和舆论的强烈不满。巴黎报界评论指出,“山姆大叔”的行为表明,北约的“欧洲化”已成空谈,相反,欧洲正在“北约化”。 以美国为盟主的北约在冷战期间既是对付前苏联阵营的工具,同时也是美国控制西欧盟国的手段。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并未放弃控制欧洲的打算,它不顾俄罗斯的坚决反对,强行实施北约东扩计划;它不顾法国等西欧国家提出的异议、拒绝把自己在北约拥有的军事指挥权力部分让出。说到底,美国要通过强化和扩大北约来继续控制整个欧洲的安全防务。欧洲“北约化”,正是美国意图的真实写照。 法国一位知名国际问题学者指出,未来的欧洲安全格局只有建立在俄罗斯、欧盟和美国这三个“极”的平衡之上,以某个组织(如北约)为核心而损害其他组织(如欧安组织)的思路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无助于建立真正稳定的欧洲安全结构。 现实表明,尽管美国以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自居、抱住冷战思维不放、企图牢牢抓住垄断欧洲事务的大权,但是时代毕竟在向前发展,多极化的世界正在出现,摆脱美国控制、争取行动自主的呼声在欧洲不断涌起。最近,北约与俄罗斯签署的双边关系基本文件可以说是欧洲建立新的平衡过程中一个起点。法国要求美国放弃南欧指挥权虽然受挫,但是北约内部欧美权力重新分配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 由一个超级大国来主宰欧洲,这只能是一厢情愿。可以预见,21世纪的世界将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欧洲的成长和独立自主看来也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