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东扩是冷战后世界重大事件,是雅尔塔协定后俄和北约重新划分欧洲势力范围进行的一场大较量。俄对此奋起抗争,使用了硬软两手,但都无济于事。俄将不得不作出妥协,力争将东扩对其造成的损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北约坚持东扩,但同时也会给俄一些补偿,以免影响俄国内民主化进程和消除东扩的阻力。双方最终会签署俄北约相互关系文件。北约东扩会对俄与西方关系及欧洲和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约东扩,90年代初开始酝酿,1994年1月正式提出,现在已步入实施的倒计时阶段。俄罗斯和西方围绕北约东扩的斗争正激烈进行。这场斗争实际上是在雅尔塔协定后重新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一场大较量,不同点仅在于二战后欧洲的划分是战争的结果,而这次则主要靠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外交谋略的拼搏。这场较量是1997年欧洲的头等大事,也是当前世界关注的焦点。其结局将对俄和西方关系、欧洲稳定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北约东扩问题的缘起 北约东扩早在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约解散之时已是苏联同西方大国谈判的一个主题。据俄罗斯方面公布的材料,西方当时曾向苏联保证,北约今后决不利用苏联撤出中东欧洲的形势,实行东扩。除了对东德地区的保证写进"2+4"会议签署的《最后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外,对其他地区的保证只是口头承诺,未签订任何条约。《最后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对北约向东德扩展作了限制:“归属北约指挥的德国部队可以进驻,但不得携带核运载工具,(北约)其他国家的军队任何时候都不得进驻东德地区。”对中东欧其他地区的口头保证是:北约决不利用苏军撤出中东欧的形势使欧洲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北约的变化;改造北约,改变其战略与结构、性质与职能,将北约由军事政治组织变成政治军事组织;北约不吸收中东欧国家。因此可以认为,北约东扩问题早在90年代初就已解决;划上了句号。但是,时隔不久,西方违背诺言,开始酝酿和筹措北约东扩计划,并在尊重和满足中东欧国家入约意愿的名义下推出了该计划。 中东欧国家中最先表示要加入北约的是波兰。它在1990年3月率先表达了入约愿望。随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相继提出了同一要求。它们谋求加入北约的目的是寻求安全庇护,防止苏联(苏联瓦解后是防止俄罗斯)复兴后再次受到控制和占领。波兰等与德国有领土纠葛的国家希图加入北约后借助美国、西欧力量抑制德国的领土要求;回归欧洲,与文化、宗教、历史传统相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欧实现一体化,成为西方阵营的全权成员。 美国及其盟国以此为契机,开始频繁活动,商讨对中东欧国家和苏联(后来是波罗的海三国和独联体国家)继续实行“演变”,最后将它们“融入北约”的办法。此后数年,西方为此向前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是建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91年11月,即苏联瓦解前夕,北约在罗马召开首脑会议,决定组建有北约和前华约成员参加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加强北约国同苏联、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同年12月,该委员会正式成立,北约成员国、苏联、中东欧国家共25国参加,其宗旨是致力于北约同苏联、中东欧国家之间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1992年3月,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召开外长会议,决定接纳刚刚脱离苏联的独联体11国为其新成员国,委员会的成员国扩大到36个。20天以后,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召开国防部长会议,中东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参加,决定按照西方治军模式“帮助中东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对其军队进行改造”。1992年6月,阿尔巴尼亚加入,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增至37个。该委员会成立后,即开始同中东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开展合作,北约的势力和影响逐步伸进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 第二步是推行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西方迈出第一步后不久,感到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纯系一个磋商机构,难以担当“演变”、“融合”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各共和国之重任,于是决定敞开北约大门,接纳这些国家进入,以便在内部对其进行“演变”和“融合”。1993年上半年,美国官方公开表示“应尽快吸收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北约秘书长韦纳尔也表示:“现在是向希望加入北约的中东欧国家展示具体前景的时候了”。但是考虑到这些国家问题众多,情况复杂,立即接纳势必会给北约本身带来许多麻烦,同时也会遭到俄罗斯的反对,于是想出了一个过渡办法:先吸收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各共和国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作为他们加入北约前的准备,待条件成熟后再吸收他们加入。这既可以稳住急欲加入北约的国家,又照顾了俄罗斯的民族情绪。1993年10月,美国在北约国防部长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同年12月,北约外长会议和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分别通过了此计划。1994年1月北约首脑在布鲁塞尔会议正式决定推行这一计划。会议公报指出了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北约东扩。公报说:“东方前共产党国家积极参加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将在北约扩大这一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计划规定:北大西洋委员会中的北约伙伴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均可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北约将同计划参加国分别签署双边协议,在防务、军备控制、国家民主化进程、军事训练与演习、国防预算、军事计划等方面进行合作;计划参加国应按照西方标准改造本国军队,将军队改为旅编制,由文官控制,要消除华约烙印、共产主义意识和苏联军事学说;计划参加国要向北约开放军事设施、公开国防预算;计划参加国可向北约总部派驻代表,并在其安全受到威胁时可同北约磋商,寻求解决办法;北约对计划参加国敞开大门。计划提出后,中东欧国家和部分前苏联共和国纷纷响应,要求加入。俄罗斯开始反应冷淡,后又同意加入,但提出了一系列先决条件:俄在计划内拥有特殊地位和否决权;推迟和延缓北约东扩进程;北约扩员时应向俄通报;承认俄在独联体范围内拥有驻军和执行维和行动的特权等。经过双方讨价还价,西方作出了让步,同意俄的部分要求:暂不东扩;承认俄在独联体内的地位;同意“执行一项符合俄的规模、重要地位和能力的广泛的伙伴计划”;同意就其安全问题进行磋商。但北约坚决拒绝俄在计划中拥有否决权。几经磋商,俄最终在1994年6月22日签署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文件,成为北约的第21个和平伙伴关系国。迄至目前,参加计划的北约伙伴国共有2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