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步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尖锐的经济、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是当前右翼失势、左翼得势的直接原因。然而,它又是一块试金石,将考验左翼政府的社会改革政策能否奏效。 在西欧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最显著的是1800万人的失业大军、加速私有化和削减社会福利带来的“社会分化”。选民普遍感到,右翼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非但没能遏制“分化”,反而使之加剧。美国经济评论家海尔布伦纳认为,“今天经济活动中最令人不安的影响是劳资双方收入分配的空前变化”,资本主义对劳工造成伤害,同时也给自身造成持久损害。于是,选民们将目光转向“重视社会政策”的左翼纲领。《波士顿环球报》载文评论说,法国大选结果“意味着法国人拒绝了右翼版本的美国自由市场政策”。 但是,西欧左翼政府如何才能做到既照顾社会福利,又不以牺牲效率和经济增长为代价呢?在上个月丹佛八国峰会上,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模式与欧洲模式发生交锋。会后,一些政要和经济学家试图探求“第三种选择办法”。英国新任财政大臣布朗说,某些国家达到高经济增长率,而没有达到所希望的社会保障程度,有的则相反,艰巨的任务是“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凝聚力结合起来”。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荷兰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进行了较好的抑制,其探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西欧左翼政府社会改革面临的考验不仅来自于内部经济,还来自欧盟,具体地说,它来自欧洲经货联盟。根据《马约》,1999年1月1日将是启动欧元的最后期限,但加入欧元的先决条件是预算赤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这样, 政府的社会开支和公共项目支出就受到限制。各国左翼政府要么大力节支,要么采取灵活策略模糊左右翼的界限。上月,欧盟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为确保欧元稳定,就发生过一场争论。法国要求在《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加入有关社会和就业的条款,遭到德国的反对。科尔总理的高级顾问说,以增加税收和债务来资助就业,过去没能奏效,将来也不可能。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德国同意在公约中加入保护劳工权益的社会条款。它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左翼纲领在欧洲一体化框架内所能发挥作用的限度。 纵观西欧时局,左翼的社会民主力量几经演变,终于占据了政治舞台的大部分,但也遇到经济、社会中深刻的结构性矛盾。难题是考验,也是机遇。如果左翼能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欧洲的发展道路,如美国经济评论家凯文·菲利普斯所说,“那将是21世纪初重大的政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