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关于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问题,是近年来国际问题研究炙手可热的话题。本文重点虽也在评述冷战后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然而其角度与常见的论述并不雷同。文章不就事论事,而是力图将国际关系学与历史学研究融为一体,将当前的“格局”问题“悬”置于历史发展的宏观框架中予以观察,通过跨越时空的纵横比较,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世界格局 国际关系 80年代末以来,国际格局发生了许多变化。如果将这些变化“悬”置于历史发展的宏观框架中予以纵横观察,我们就会对格局变化的特点及其意义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本文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将国际关系学与历史学研究相结合,本着重今薄古的原则,力图将三个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的画卷在一篇短文中得以概括展现。 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第一次演变发生在17世纪初期,其标志是该时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约确立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能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协议的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载入史册。如果用国际关系学“多层分析”方法去总结这段历史,则可见此时期发生了多层变化:1.从国际层面上看,神圣罗马帝国控制欧洲局面已经走向衰落;2.从国家层面上看, 民族国家(nationstate)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要角色;3.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 王权逐步代替了神权,各国君主的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国际关系中的纷争更多地体现了决策者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主观意愿。总之,此阶段是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阶段。 (二)维也纳体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更新,增强了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就是西欧向世界各地的扩张。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均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宗教文化渗透。欧洲扩张的结果之一是导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结果之二是导致了欧洲强国因殖民地等问题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激烈较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国际关系中形成了以法国、英国、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等占主导地位的多极格局。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冲击了欧洲封建主义制度,对英国霸权地位形成严重挑战。然而,拿破仑1805年称帝后,法兰西帝国的扩张导致了欧洲反法联盟的建立。英普联盟和西班牙、两个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两个反法集团,经过一系列生死较量后,迫使拿破仑帝国的解体。战后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 确立了列强并立的“维也纳”体系。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相互制约与平衡,形成多极均势国际体系中的主宰。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列强之间从两极对峙到帝国主义战争的时期。协约国、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战争,使国际关系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由于苏联的出现、德国力量的削弱、英法损失严重、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日本跻身世界列强,变化了的国力对比要求国际秩序必须重新组合。大战结束之后,美、英、法等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后,又同德国的盟国签订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1921年至1922年,美、英、日等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订立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从而确立了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既得利益,使得世界上出现暂时的和平。到了30年代,由于德、意、日等国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发展,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建立的平衡。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国际关系发生新的排列组合。战争初期,德、意在欧洲同英、法交战,在亚洲日本侵华。以后,战争转变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同轴心国之间的生死较量。 二、美苏争霸为主要特点的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层次上看,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从国家层面上看,欧洲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以致丧失昔日主宰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地位。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得到巨大的发展,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超级强国。苏联虽在战争中损失巨大,但其经受住了考验,成为欧亚大陆强国。在大战末期,国际政治舞台上美苏两大国已经成为两支主要力量。以下述两次国际会议为标志,美国逐渐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美国外交也开始向全球扩张。一次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次是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会议认可了由美国担任领导的国际集体安全体系,同时又体现了新的势力范围的划分,例如:苏联将在东欧和东北亚拥有领导地位等,为战后世界格局勾画出“两极”政治体系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会议上关于中国问题的秘密协定对中国主权构成严重侵犯。 这种两极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1.战后至50年代的对峙时期。此期间国际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里程碑包括:美国对苏“遏制”政策随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而成型;朝鲜战争的爆发;《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国家集团的对峙。2.60年代国际政治力量分化与组合时期。西方阵营中“戴高乐主义”的出现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战。在东方,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3.70年代后,苏联成为美国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第三世界兴起,成为国际社会牵制美苏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第三世界涵盖面较大,第三世界内部存在多种分力,又使之成为大国争夺的场所。4.80年代中期以来,美苏对抗缓和,国际裁军问题出现突破性进展。而中国也进行了对外政策的调整,即开始奉行不与任何超级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