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政府工作,明确部署了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关切。《报告》主题鲜明、思路清晰、举措有力、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是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准确把握,深刻领会,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这里,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稳中向好 来之不易 201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开局之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而繁重。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十分重要,也引人关注。国际上,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达国家经济略有好转,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又面临新的问题。在国内,出口增幅大幅下滑,煤电运等实体经济指标忽上忽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财政金融运行波动较大,中央财政一度出现负增长,银行间拆放市场利率一度异常升高,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宏观调控面临艰难抉择。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从容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在全球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继续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大亮点。《报告》列举了一些具有标志意义的成绩:一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创历史新高;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增长7.6%,跃居全球首位。相比世界经济2.4%、发达国家1.3%、发展中国家4.7%的平均速度,中国保持了较高增长,相比新兴经济体平均6%以上的通胀指数,中国物价指数控制在较低水平,这“一高一低”的搭配表现十分抢眼。二是居民收入和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农民收入增长连续4年快于城镇,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650万人,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综合来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8.1%,略快于经济增长率,实现了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2%,财政收入增长10.1%,这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反映了经济效益提升。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跃上1.2万亿斤大关;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继续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5%,货运量增长9.9%,主要实物量指标与经济增长相互匹配,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增长是否有水分的疑虑。四是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呈现蓬勃发展好势头。正如《报告》所说,过去一年,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经济社会发展既有量的扩大,更有质的提升。这些令人鼓舞的成就,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更为今后发展增添了信心,奠定了基础,必将进一步激励我们乘势而上,砥砺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事非经过不知难。过去一年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关键在于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正确处理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关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有机统一,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施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政策举措,做到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有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开门红”。 《报告》从五个主要方面,实事求是而又提纲挈领总结了2013年各项行之有效的工作。 (一)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宏观调控抉择两难的情况下,我们把改革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之策,更多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政府首先从自身改起,把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重点放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上,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重新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各地也相应推进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打响了改革的“当头炮”。同时,“营改增”试点扩大到全国,加上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共减少企业税负1500多亿元。还推出了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开展中小企业股份转让试点、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等改革。这些都起到了为市场和企业松绑助力的作用,去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其中民营企业增长30%左右,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一项重大举措就是,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还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在国际国内引起积极响应。我国与东盟就打造自贸区升级版达成共识,与瑞士、冰岛等签署自贸协定,实施自贸区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成功应对光伏“双反”等重大贸易摩擦。开展经济务实外交,推动高铁、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去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增长16.8%;出境旅游9819万人次,增长18%。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激发了市场内在活力、发展内生动力和社会的创造力。 (二)以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稳定经济增长 去年上半年,伴随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上出现了中国经济“硬着陆”的疑虑。当时情况下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拉动增长,这在发达国家是惯常做法。但我国目前货币池子里的水已经很多,财政政策操作空间也有限,不是不能为,而是不宜为。政策刺激虽可解一时之危,长远而言则会前功尽弃,甚至留下后遗症。另一种选择是,不超发货币,不扩大赤字,而是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根据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明确提出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即经济增速不低于7.5%左右,物价涨幅不高于3.5%左右。只要经济运行处在这个合理区间,就集中精力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取向的基本稳定,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调整调节。沉着应对短期市场波动,着力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潜在需求。同时,强调财政、货币资金都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加强金融监管和流动性管理,摸清全国政府性债务底数。去年中央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一律压减5%,腾出的资金转入调节基金,用于改善民生、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全年财政赤字1.2万亿元,广义货币M2增长13.6%,符合调控目标要求。实践证明,稳政策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起到了稳预期、稳信心从而稳增长的作用。这些创造性的思路和做法,显示了新一届政府应对复杂局面的高超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