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4)04-0123-05 新世纪以来,抗战小说的创作得到了进一步延续和发展,涌现出大量的作品,据笔者所掌握的篇目而言,2000—2013年间,抗战长篇小说除网络小说之外已达200部左右,实际情况可能更多。然而,目前学界对抗战小说的研究依然主要集中在20世纪所创作的作品上,所作评价和结论也基本都是由这些作品得出,新世纪以来的诸多作品则被遮蔽与搁置。因此,关注新世纪以来的抗战小说,对这些作品进行较为系统、整体性的研究,便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 一、新世纪抗战小说的整体面貌 对新世纪抗战小说的整体面貌进行描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其一,从书写动因来看,新世纪的抗战小说既是作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消费主义时代的产物。首先,从前一个层面讲,抗战小说是整个民族对“遗忘历史”的一种反抗。托尼·朱特就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遗忘的时代’,我们简直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刚刚过去的昨日总是迅速被搁置到了一边;我们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弃了,而我们亟需回到对历史的见识。”[1](P23)应该说,进入新世纪,我们离抗日战争的历史又远了一步,并且这一历史越来越受到“娱乐至死”的后现代精神的解构、遗忘甚至嘲弄,尤其在年轻人那里,已形成一种很大程度的历史断裂。然而,抗战历史关乎整个民族的创伤性记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深深铭记并从中汲取沉痛教训。作家何顿就说:“抗日战争是一场极为残酷的战争,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至今也没被好好地认识,真是让人感叹和嘘唏。思考片刻原因很多,而最主要的一点是中华民族比较宽容,而宽容就容易走向健忘。而如今,精神和思想方面的东西愈来愈被大众所忽略,财富和物质的东西却以其强大的攻势占领了精神领域,致使没有人再去思考过去及昨天的伤痛”[2](P1)。正因如此,在2000年,何顿离开了他所擅长的领域而创作了抗战小说《抵抗者》,呼吁国人既要做侵略的抵抗者,又要做遗忘历史的抵抗者。同样,徐贵祥写作《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目的,就是“希望读者尤其年轻一代的读者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的敌人,了解我们自己;了解在那场战争中作战双方的状态,了解在战争背后两国民族的文化较量。从而,了解我们的今天和明天”[3](P469)。其次,从后一个层面讲,抗战小说因本身所具有的题材的重大性、故事的传奇性以及想象性也成为一种文化消费资源,作家创作这类作品往往会拥有更多的读者,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责任与市场的融合促进了这类小说的繁荣发展,使得抗战小说在数量上取得极大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 其二,从篇幅上来看,新世纪抗战小说主要是长篇,短篇小说较少,中篇小说的数量也急速下降。回顾上个世纪,所产生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小说往往是中篇,比如莫言的《红高粱》、周梅森的《国殇》、尤凤伟的《生命通道》、刘震云的《温故1942》等;而新世纪以来的中篇小说则历历可数,代表性作品仅有像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陈昌平的《汉奸》、凡一平的《理发师》等。另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耗时长、多卷本的长篇小说比较多,像周而复的《长城万里图》,全书共6部,300多万字,历时16年时间;李尔重的《新战争与和平》,全书共8部,450多万字,历时10年时间;王火的《战争与人》,全书共3部8卷,160多万字,历时7年时间;柳溪的《战争启示录》,全书共2卷34章,80多万字,历时8年,等等。而新世纪类似这样的作品则很少,目前所知主要有四川作家温靖邦的《虎啸八年》,全书共6卷200多万字,历时10多年,新世纪大多数抗战小说的篇幅一般都处于小长篇、大中篇这样一个状态。这背后说明,两个时段的社会语境、作家心态和艺术追求都有了较大的差异。在新时期,创作大部头小说的基本上都是年长的作家,他们往往都具有“史诗”情结,具有重写历史的冲动和还原历史真相的激情以及总结历史经验的责任感,这一切使得他们不顾年高体迈甚至某种政治风险,敢于著书立说。而对新世纪的作家来讲,并不是说他们缺乏责任感,但与老作家相比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责任感的式微,同时,这些作家的读者意识更强了,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读者,并且在一个热衷于表现、利润、速度的社会里,阅读已经变得困难,而费时费力去阅读那些大部头的小说也就变得更加困难。 其三,从纪实与虚构的角度来看,新世纪“纪实抗战文学”出现了繁荣。尽管“纪实文学”这一概念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但还是因某种惯例而被使用。目前来看,这类作品较多较杂,文学性不是很高,史料性较强,大多属于通俗读物。如200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晓辉《东北抗日联军抗战纪实》之“抗日战争历史纪实丛书”;2010年白山出版社出版的李同峰《抵抗:黄显声辽西抗战纪事》之“东北百年战事丛书”、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薛岳《湖南会战》之“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2012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施原《国民党对日抗战谍战纪实》之“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和平《落日孤城:中日衡阳会战纪实》之“鏖战·国军正面战场抗战系列”丛书等等。在这类“纪实”作品中,艺术成就相对高的主要有张纯如的《南京浩劫:遗忘的大屠杀》和邓贤的《帝国震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