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大学毋庸置疑地成为知识生产的关键机构。就新知识的生产而言,现代社会还没有创造出任何可以与大学相提并论的机构。[1]当前,大学的知识生产方式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如知识生产跨越了学科界限,组织方式变得“灵活”和“随机”,目标更加明确具体,等等,这些特征预示着大学的科学研究模式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在知识生产方式发生重要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学科为中心的、具有稳定组织边界的、封闭的、象牙塔式的大学知识生产方式,在面对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科技综合化、社会问题复杂化的挑战下,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知识生产方式的现代转型和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创新知识生产模式成为当代大学科学研究范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一、知识生产模式现代转型的理论基础 二战之后,知识生产演变理论不断涌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生产演变理论主要有小科学与大科学理论、模式1与模式2理论、学院科学与后学院科学理论等。虽然这几组理论描述的知识生产演变过程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目标都明确了知识生产现代转型的新趋势。 (一)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现代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962年,耶鲁大学教授、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戴雷克·普赖斯在“培格莱姆”讲演会上发表了四次讲演,论及科学自身的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完成《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他在此书中首次提出了知识生产的小科学和大科学概念,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科学与大科学理论。 普赖斯认为,大科学与小科学是相对应的。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转变过程中,知识生产的规模、科学评价、交流方式、科研目标、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及报酬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就知识生产的规模而言,大科学时代比小科学时代具有更强的知识生产能力,能够产生更多的科学成果;在科学评价方面,大科学时代的科研协作难以评定每个人的学术贡献,而小科学时代的科学评价犹如“一把滑动的计算尺”,对所谓的“出类拔萃”进行等级评价;在知识交流方式方面,大科学时代的“科学通勤”①成为知识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科研合作由人到人来交流知识,而不是小科学时代主要通过发表文章来进行学术交流;在科研目标方面,大科学时代科研协作和无形学院的出现以及良好科研设施都是为着科研的特殊目标而发生效应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简而言之,大科学是指在人、财、物三方面投入巨大的大规模科技研究活动,是相对于那种“私人资助的、以增长人类知识为目的、以个人兴趣为主导的自由研究”的小科学而言的。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大科学是小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活动的大融合与科技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也使得“集约型生产”和高效率的大科学成为现代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从模式1到模式2:现代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变 知识生产模式的产生和转换具有历史连续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正式知识生产组织如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的扩张和分化,国家科技政策的强有力牵引,国家和市场对于科技成果的强大需求使得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国家和市场的需要,因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所谓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学科‘模式1’转变为以研究为基础的应用‘模式2’”[2]成为必然选择。正是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1994年,迈克尔·吉本斯等六位在科学(政策)研究领域杰出的学者,在分析知识生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知识生产对高等教育机构与市场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生产的模式1和模式2理论。 在模式1中,设置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主要是一个特定共同体的学术兴趣所主导;在模式2中,知识处理是在一种应用的情境中进行的。模式1的知识生产是基于学科的,而模式2是跨学科的。模式1以同质性为特征,而模式2则是异质性的。在组织形式上,模式1是等级制且倾向于维持这一形式的;模式2则是非等级化异质性的,且是多变的。与模式1相比,模式2的知识生产担当了更多社会责任,且更加具有反思性。模式2涵盖了范围更广的、临时性的、混杂的从业者,他们在一些由特定的、本土的语境所定义的问题上进行合作。[3] 从模式1到模式2,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转型。首先,从模式1到模式2,反映了当前对知识生产的新模式的需求。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即布鲁诺·拉图尔描述的“科学”的文化向“研究”的文化的转变。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已经转变成共谋关系。[4]其次,模式2宣告了一个新的科研模式的出现。知识生成于“应用的语境”和各种各样的组织中,跨学科性越来越显著,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同行评议体系被一些经济的、政治的等额外标准所代替。 尽管吉本斯等人的理论对理解和指导当前大学科研组织形式及科研活动提供了创新的视角,也较为准确地把握了现代知识生产方式的变迁特征,但并不能够说,模式2就可以完全取代模式1,如果完全从模式2出发去描述概括当前及未来知识生产的全部形式和特征,就未免失之笼统与偏颇。没有模式1也就没有模式2,科学是源,应用是流。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方式(模式1)是模式2的基础和内在动力。现代知识生产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尤其是大学的知识生产方式,模式1更为重要,在模式1基础上开展模式2的知识生产是现代知识生产方式的必然趋势。如果忽视模式1,过分强调模式2,现代知识生产将不可持续,也就很难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