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纵观十七世纪以来的欧洲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这四百多年的历史便是一部法、俄、普、奥四个强国激烈争夺欧陆霸权又努力维持它们之间的均势的历史。从十七世纪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13年麈战,经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到1870年普法战争,欧洲大陆上先后崛起的法、帝俄和普鲁士都曾经企图称霸欧洲,但都被欧洲其它几个国家的结盟所战败。战争之后,原有均势被打破,战胜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分配战果,国家实力发生变化,新的均势建立起来。但这样的均势只是短暂的、脆弱的,国与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仍在不断变化,直至下一次争取霸权的企图重新威胁到欧洲安全,新的结盟再次形成。欧洲均势便依此逻辑发展着。经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体系,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和二战后的雅尔塔体制,欧洲均势一直都处于微妙复杂的变动和平衡过程之中。直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德统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在北约和华约对峙下维持着的欧洲均势再次被打破了。欧洲又处于动荡不安的均势重建过程之中。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分裂成十五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除波罗的海三国之外,其余12国组成了“既非国家又非国际组织”的独联体。俄罗斯基本上继承了前苏的政治地位,资源、财产和军事力量。经过前苏联连年经济下滑和苏联骤然解体的剧烈冲击,一方面,俄罗斯再也无力扮演超级大国的角色;另一方面,俄罗斯却仍然是任何国家都不能小视的大国。世界第一国家面积,雄厚的核力量,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优越的资源条件,文化素质较高的国民,初步回升的国民经济,俄罗斯仍然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决定欧洲均势的最终形成。 中东欧国家脱离前苏的势力范围之后,在这一地区出现了“势力真空”。虽然至今为止,中东欧国家的政局尚未出现较大震荡,然而,前南地区的连绵战火,独联体某些国家的动荡不安,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的抬头,使东欧国家深感不安。此外,为表示“回归西方大家庭”的决心,东欧选择了北约,作为其安全保障。在东欧国家的表示之下,1991年,北约决定首先建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开始了北约东扩的进程。北约东扩是将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转移到北约名下,对俄罗斯形成潜在威胁,遭到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中东欧国家究竟归属如何,也势必会影响欧洲均势。 华约的解散,使北约骤然间失去对手,美、欧的战略处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时间,欧洲似乎不再需要美国的核保护伞、美国似乎也无意于承担过急的军事责任。可是事实说明,冷战后欧洲地区出现的新的危机,欧、美两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欧洲这部“经济上的强国、政治上的矮人、军事上的侏儒”仍然需要依赖美国在欧洲的存在,美国也绝不甘于就此退出欧洲。北约仍然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北约东扩”也得到欧美的一致赞成。只是,在一致东扩的主张之下,各国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打算,希望在这一进程中赢得更高的筹码,最终能占据欧洲均势中理所应当的位置。 由以上分析可知:苏联解体是欧洲旧的均势被打破的主要原因,北的东扩牵涉到各方利益,其进程和结果将决定新均势的最终形成。那么,这一举世所瞩目的“北约东扩”进展如何,又怎样影响着欧洲均势呢? (二) 北约东扩首先确定了俄罗斯的战略位置。北约前沿如推至俄罗斯的边境,将使俄处于十分不利的地缘政治地位,不仅局限了俄罗斯向东扩展的可能性,而且使俄处于西方的包围和威胁之中,因此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为照顾俄罗斯的感情,北约曾作出过一些让步。如1993年,美国提出的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即是在对俄让步下迈出的一步。1995年底,鉴于俄罗斯的96年总统大选,北约组织决定暂不公开讨论“北约东扩”计划。然而,北约的让步仅是策略上的和暂时的,实际上,北约东扩已势在必行。俄罗斯只能在坚持反对立场的情况下作有条件的妥协。 自“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实施以来,近两年,北约又加紧了东扩的步伐。1995年9月,北约发表了精心准备的《东扩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方面遭到俄罗斯的激烈反对,另一方面,俄罗斯加紧与北约的对话,并游说中东欧国家放弃加入北约。但上述行动均无成效。俄罗斯不得不表示不反对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其条件是中东欧国家只参加北约的政治组织,而不参加北约的军事机构。但这一让步未引起积极反应。1996年1月,北约高级官员正式通知“和平伙伴计划”成员国,北约将与申请国开始进行接纳新成员的定期会谈。3月下旬,美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布拉格举行外长会议,其实质内容是为申请国排列加入顺序。 在这种形势的压力下,俄罗斯不得不提出另一项折衷方案。1996年6月初,在北约外长柏林会议期间,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表示:俄罗斯可能接受北约东扩,但前提条件是北约不在中东欧国家建立军事基地,不在这些地区部署北约军队和核武器,对北约东扩一再让步。 在俄罗斯大选前,西方暂停谈论北约东扩,但俄大选一结束,东扩又成为热门话题。丹麦国防大臣海格普鲁最近谈到:北约明年春季前将吸收波、捷和匈为新成员,而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则说,这一举措1996年年底前就将实行。美国国会甚至还通过了一项法案,给予上述三国60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用来为加入北约做准备。 北约之所以在近年来坚定不移地推行其东扩计划,主要是因为1993年后在俄罗斯和中东欧发生的变化。1993年12月的议会选举中,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日里诺夫斯基是获得多数选民支持,表明俄罗斯民族主义抬头。俄罗斯民众对西方“口惠而实不至”的经济援助失去信心,几乎3/4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解体是一个错误。俄罗斯外交政策也由原来的向西方“一边倒”转向面向东西方的“双头鹰政策,并逐步走上独立自主制定外交政策的道路。与此同时,独联体也在发生“由独向联”的转变。这些变化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警惕,为了遏制所谓“俄罗斯恢复帝国的冲动”,西方决定加快北约东扩的步伐。正如布热津斯基在其《不成熟的伙伴关系》一文中所言:“正确的路线应该是坚持逐步地把北约向东扩展,这不是一个‘划一条新界线’的问题——象克林顿总统于1994年1月在布鲁塞尔说错的那样——而是避免在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出现安全真空,安全真空的存在只会诱使俄罗斯人更加愿意选择帝国而非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