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谋求军事霸权、经济霸权到文化霸权,进而提倡软实力,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与政治的一个重要维度①。在现实层面上,全球文化即是文化竞争的空间场域,往往表现为大众媒介及其文化的竞争。在当下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促进下,叙事艺术积极与现代传媒融合,借力强大的传播平台与影响路径形成了大众叙事媒介②,如电影、电视剧、网络剧、微电影等,具备大众传播的广泛性、连续性、组织性等特征,摆脱了小说、戏剧等传统叙事类型的时空限制,拥有传统艺术难以想象的影响力。在大众叙事媒介中,电影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精英与大众兼备的一种叙事媒介。相比电视剧、网络剧等,电影在长期的积累中成为叙事语言完善的精英艺术;相比传统艺术,又具有很强的大众性、通俗性。从产业的角度说,电影具有先发性优势,拥有完善的人才资源、制作流程、发行渠道及其造星机制。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当下大众文化内容生产的核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兼并、跨国上市融资、媒体资本跨界流动极大地促进了电影产业的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了电影媒介传播力,同时也增强了全球范围内电影竞争的激烈程度。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市场的权威地位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表征。在2006年以来中国电影海外市场萎缩、文化折扣愈来愈严重的背景下,李安作为活跃在好莱坞一线的华人导演,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资源等方面,体现出中国文化传统在西方社会的结构性力量,在全球电影竞争中越来越呈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这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一、日常生活与文化竞争力的表现形态 作为身处美国的华裔导演,李安从一开始天然具有全球性与跨文化性的特征,共执导了十二部作品,从票房、明星、投资规模、获奖等角度综合考量,李安已经成为活跃在好莱坞一线的国际名导。我们用下表来概括李安电影的全球情况。
表格概括出了李安电影的全球竞争力情况,具有如下特征:(一)英语片作为全球主流电影在票房上远高于华语电影,前七名除了《卧虎藏龙》,均是英语片。这显示出英语片在美国市场及其全球的地位,从拓展文化传播与市场影响的角度看,执导英语片具有先天的优势。(二)李安执导的英语片虽有商业片与文艺片两种类型,但无论从数量还是影响力来看,基本定位仍然是艺术电影导演,伦理片占据绝对优势。商业大片《绿巨人》票房最高,但其票房与预算比仅为1.79,《喜宴》、《卧虎藏龙》、《断背山》、《理智与情感》等性价比均远高于前者,因此,对于华裔导演来说,拍摄文艺片、强调性价比是实际可行的操作策略。(三)由于北美电影市场成熟及其后期版权、衍生品价值,好莱坞电影的票房收入占投资的60%就能回收投资,照此看来,李安电影的市场价值非常明显,仅有《制造伍德斯托克》与《与魔鬼同骑》低于这个比例,其他作品均远高于回报底线。需要补充的是,《推手》主要针对台湾市场,不仅成为台湾年度票房第三名,而且获得多项台湾电影金马奖。《喜宴》成为1993年美国最具性价比的影片,超过了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不仅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而且第一次获得金球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饮食男女》则以729万美元票房创造了华语电影文艺片票房的最高纪录。Boxofficemojo网站数据库缺少台湾票房及其海外数据,故未能反映出以上三部影片的真实情况。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海外市场超出本地市场,在这方面,李安也同样突出。从数量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理智与情感》以及《卧虎藏龙》③等四部作品均是海外市场远超本土市场,而且,越到近来,这种趋势越明显;从范围看,李安从海外英语界(《断背山》、《理智与情感》等)到华语文化圈层(《色·戒》),都拥有了广阔的电影市场。 不难看到,李安在早期/新近、华语片/英语片、文艺片/商业片的创作中,对日常生活的表现不遗余力,故事虽然处于时代变动剧烈的背景,但是,影片或降低政治歧见或祛除伦理冲突,集中关注个体在日常生活的生存状态,表现微观、世俗与平实的日常生活。如《推手》借用中西迥异的饮食展现文化冲突,两种菜肴、两种进餐方式以及餐后的争吵非常形象地透露出背后的文化差异。《喜宴》中的婚宴、闹洞房等结婚仪式,一方面成为文化消费的奇观、产生喜剧效果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这种仪式并不是夸张的符号,只是真实的客观描述。同性朋友西蒙,在“早餐”的时候终于忍无可忍与高伟同大吵,将军父亲终于明白儿子与西蒙的关系。“饮食”/“吃”在《饮食男女》中贯穿始终,成为老朱家日常生活的内容,并被赋予了明确的文化意义:“有时子辈们需要听一些父辈们觉得难以启齿的事情,反之也如此,我们往往借助于旧有的规则。”④《卧虎藏龙》偏离了香港新武侠电影那种快意恩仇的江湖,而是集中在李慕白受困于情欲诱惑与压抑的“中年危机”,低调叙述了一个内心挣扎的俗世人生;到了《色·戒》,更是祛除了“汉奸”这一事关民族大义的敏感性,呈现方言、旗袍、上海菜与麻将、性欲放纵的世俗生活。英语片同样如此。《理智与情感》回避了维多利亚时期贵族家庭内部激烈的矛盾,转而描述失势一方的日常生活。《冰风暴》反映了70年代权威崩溃、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混乱的美国家庭生活。《与魔鬼同骑》中,李安拒绝美国南北战争的政治判断,更多表现了家信、空闲、结婚、聊天的日常生活。《断背山》在优美的山景衬托下,诗意地描绘了寂寞的牛仔生活以及烦杂无趣的日常生活。《制造伍德斯托克》有意地隐藏70年代重大的美国社会事件,重点叙述的是举办音乐节给当地人带来的生活态度更改,吉特如何摆脱家庭情结、追求个体自由的生活变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把个体成长压缩在了一段貌似“神奇”实则“残酷”的漂流经历,隐藏在漂流背后的是人吃人的生存惨剧。就连商业大片《绿巨人》也引入了父子冲突的主题,罗斯将军与女儿的关系疏远、班纳/绿巨人的人格分裂、潜在的失控的破坏能量,却是“科学自大”的父亲带来的恶果。概言之,李安非常注重表达在权威形象影响下的日常生活。 在早期“父亲三部曲”中,用东西方文化表象差异制造喜剧效果的现象依然存在,但在拍摄英语片后,这种闹剧式的文化奇观逐渐消失,即东方文化从消费猎奇到正价值的转换发生在英语电影中。用李安的话说:“我不知道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直到拍摄了三部英语片。”⑤拍摄英语片,实则站在东方立场观察、认识西方,本民族集体记忆深处的文化身份与资源由此得以苏醒,东方文化的积极意义呈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说,李安的英语片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或是拥有权威的家庭生活;或是失去权威后“堕落的”/混乱的日常生活。前者以抽象的观念价值来建构日常生活,数量较少,如《理智与情感》(姐姐埃莉诺的理性与自控的性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父母亲拥有稳定的权威的传统形象)等,更多的是后者,描述失去权威形象后,日常生活在父子、性别、身份、族群等表征中错位紊乱。权威形象的积极意义在这种对比中凸显出来。可以说,在张艺谋等“伪民俗”电影里通常高调夸张的东方形象、异国情调、奇观消费,在李安这里转换为平实的日常生活。李安虽然遵循了赛义德意义上的东方主义思路,存在明显的二元认知模式,在整体构架、人物角色、情节突变的叙事模式等方面,沿袭如西方/外向/活力,东方/内敛/感伤等等经验,但是李安电影中的人物差异并没有东方主义那种此好彼坏的判断、非此即彼的选择。文化的差异性、依赖性浓缩在西方的日常生活、寻常的家庭内部。《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和玛丽安姐妹俩分别代表了冷静内倾的理性与敏感外向的热情,但在这种参差互见的性格差异中显示出各自的优点;《与魔鬼同骑》中腼腆的杰格深受邻居兼好友杰克的影响,一起参加南方游击队,热情擅谈的杰克更具主动性与影响力,但两人却是生死莫逆之交;《断背山》中内敛的尼克斯,家庭穷困潦倒,在情感上也是自我压制,杰克则是热情外向,家庭富裕,并有相爱的美妻,但两人之间的关系却显得亲密无间。李安有意把人物性格与东西文化的差异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生活的互相依存中,将权威形象、家庭伦理、情感模式等东方价值提炼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内化为个体的人生价值与思维方式,并以东方艺术的形式强调了两者的辩证。通过英语片的抽身反观,李安摆脱了以往电影津津乐道于东方在西方文化面前窘态的窠臼,跳出了受限于东方主义理论思路中狭窄、刻板的观奇趣味,形成以平等、互审为核心的“全球性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