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党是1900年由工会创建的左翼政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20年代,它取代自由党而成为在英国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之一,40年代,它在英国建立起了一整套福利制度,至今影响仍存。然而,从1979年起,它连续4次在大选中失败,而且曾一度有被第三党取代的危险,如果回顾一下工党和它的劲敌——保守党当时的状况,就会觉得这种局面有其必然性。从40年代末开始,英国出现“共识政治”,轮流执政的两大党都奉行大体一致的经济、社会政策,即凯恩斯主义政策。可是到了70年代,凯恩斯主义政策已失去了效力,英国经济陷入困境,其发展速度明显低于西欧其他国家。面对这种局面,保守党首先扭转了政策。1979年撒切尔夫人领导保守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一整套以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改革方案,被称为“撒切尔革命”。“撒切尔革命”果然有了成效,使英国又重新振兴了一阵,缩短了英国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 可是,工党却无视英国社会形势的变化。从60年代中期开始,党内左翼崛起,逐渐居主导地位并于70年代末夺取了领导权,一批右翼工党议员无法忍受左翼的统治,于是在1981年1月发表宣言,另立新的社会民主党,工党严重分裂了。分裂后的工党仍然内争不已,左右两派依然存在,不过左翼具有更明显的优势。1983年工党通过了题为《英国的新希望》的竞选宣言。宣言不顾英国的社会客观现实,机械地坚持工党原来的目标和基本政策,如扩大国有化,增加公共开支等。这样的竞选宣言只能是吓跑更多选民。在那年大选中工党遭到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惨败促使工党领导层开始探寻改革工党自身,摆脱困境走出泥潭的出路。1983年任工党领袖的金诺克在努力恢复党的团结的同时,摒弃了党内不实际的路线。然而,当时的金诺克还是站在左派的立场上,因此不可能在政策调整上有大的举措,因此,1987年工党再度在大选中失败。此后,工党党内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政策大讨论,认识到传统的纲领政策已不适应英国社会现实的需要,然而,由于各种局限,他们并没能拿出取代旧政策的方案。工党又输掉了1992年的大选。接替金诺克的工党领袖史密斯继续对工党进行改革。他侧重于改变工党与工会的关系,拉大工党同工会之间的距离。 1994年7月,托尼·布莱尔被选为工党领袖后,加快了对工党改革的步伐。他提出了建设“新工党”的口号,对工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方位改革,为工党制定更加灵活的社会经济政策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改变了工党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形象。布莱尔还进一步拉大工党与工会的距离,向企业界靠近,声称工党也是企业主的党。在组织上,他大力吸纳个人党员,使工党的党员队伍从25万猛增到40万,为工党在大选中增分不少,许多选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把布莱尔看成是“改革的化身”。在本世纪50—70年代,保守党吸收工党的政策主张,从而有了一个两大党在主要政策上一致的“共识政治”时期,现在,一个新的“共识政治”时期又开始了,不过这个时期是以工党向保守党靠拢为特征的。正因为这样,有人称布莱尔的思想是“布莱切尔主义”,意即他吸取了撒切尔主义的很多东西。 目前,新组建的英国工党内阁已开始工作,工党在议会中拥有绝对多数席位,将为该党施政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有人曾在布莱尔当选为工党领袖后预言:如果他当上首相,会使英国发生像1945年或1979年后那样的变化。但一个“穿保守党衣服”的“新工党”能否给英国带来如此重大的变化,人们还将拭 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