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不久前,就在俄罗斯与美国就北约东扩问题的较量僵持不下时,北约秘书长索拉纳访问了俄的“后院”——中亚。今年9月,美军第82空降师的500名士兵还将首次进入哈萨克斯坦,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美国对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更是情有独钟,允诺投入巨资美元,其中投资到位的已达几十亿美元。土耳其也把中亚视为发挥其“大国作用”的最重要区域。西方大国与俄罗斯在中亚争夺影响力的竞争正悄然展开。 中亚一般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是连接东西方的要冲,总人口5500多万,为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汇处。俄罗斯学者常将中亚喻为“亚洲的软肋”,该地区对俄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在历史上,中亚是俄向亚洲的东方和南方扩展的桥头堡。在除俄之外的原苏联各国居住的2500万操俄语居民中,近一半生活在中亚五国。除乌以外,俄在中亚四国均有驻军。俄边防军把守着该地区与非独联体国家的“共同边界”。 在中亚五国中,哈、吉、塔三国与俄关系最密切,是“战略盟友”。三国同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成员国,哈、吉还是俄、白、哈、吉四国“海关同盟”成员国。乌、土被认为是俄的“战略伙伴”。乌虽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成员国,但在许多原则问题上同莫斯科并不一致,坚决反对独联体朝更高层次发展,认为这有损主权。土奉行“积极中立”政策,强调前苏联各国应优先发展双边关系。但五国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目前都离不开俄罗斯的“安全保护伞”。 对中亚事务,美国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美国政要宣称,“美国在中亚的首要任务是支持各国独立、主权和安全;帮助各国融入国际社会,促其参加到欧安组织的对话中去”。但是,鉴于中亚为俄长期经营的“后院”,西方国家似不急于在此地区与俄发生政治冲突,而将注意力集中到经济等领域。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美国利用哈实行的大规模私有化政策,成功地控制了包括哈最大油田——田吉兹油田在内的绝大多数基础行业企业。目前,哈30多家冶金、能源和钢铁等大型骨干企业均控制在西方财团手上,其总产值约占哈国民生产总值的70%左右。西方在经济上的突破,无疑将对俄在那里的政治主导地位提出挑战。 西方大国在中亚地区一般采取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作法。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乌兹别克斯坦是西方经营的重点。索拉纳访乌时强调指出,乌是北约在中亚最重要、最积极的伙伴。据报道,乌与北约的军事合作十分积极,仅军事演习已达40余次。权威分析家据此认为,西方正在前苏联地区实行“双乌战略”(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西方将把这两个前苏联欧洲和亚洲地区的大国当作制约俄罗斯恢复传统势力范围的“楔子”。 俄对西方的作法忧心忡忡,并力图扭转守势。几年前,俄就与各国签约建立联合工业—金融集团,以期控制前苏联的大型工业骨干企业,但协议并未落实。近来,俄已逐渐认识到必须有重点、有选择地加强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在此背景下,俄与哈、吉一年前签署了建立四国海关联盟协议。俄与哈、吉贸易额当年就迅速上升,去年与前年相比,哈俄间的贸易比重上升到占哈对外贸易总额42%以上。俄还积极参与中亚各国的大型油气开发项目,以免该市场完全被西方瓜分。 专家认为,影响俄中亚政策的最大障碍是各国对俄心存疑虑,惧怕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危及自身独立。哈急于在今年底将首都迁至北方的阿克莫拉,乌总统对刚刚签署的俄白联盟条约流露出担心,这都反映了中亚各国领导人的心态。但是,它们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因为如果没有俄罗斯,中亚地区将会成为“安全真空”。其他国际势力就会乘虚而入。所以中亚国家又觉得,俄在本地区安全上的主导角色是旁人所无法替代的。 看来,中亚各国将越来越注重从本国利益出发,以“独立面孔”与各国对话,试图利用大国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奉行寻求平衡的多元化外交方针,为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目前,中亚各国既参加独联体,又建立了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同时又是伊斯兰会议组织、中西亚经合组织、突厥会议等组织的成员国。各种双边、三边、多边和跨地区的合作形式犬牙交错,令人眼花缭乱,这形象地反映了各国的战略设想。 从眼下形势看,中亚各国对世界大国的政策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其当务之急是吸引西方投资,克服经济危机。从客观上讲,这正好与西方看中该地区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能源储量,牵制俄在那里恢复大国影响力的政治企图相合拍。对中亚国家来说,继续把对俄关系置于“最优先方面”,仍是保持本国和地区稳定的首要因素。但是,由于俄经济状况短期内难有实质性改善,因此在中亚争夺影响力的激烈竞争中,美攻俄守态势很可能持续下去。 (本报阿拉木图4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