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5日下午,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里临时安放了一个小讲台,前面放着两盆红色的鲜花,办公室门口挤着记者和摄像机。克林顿总统在这个不寻常的地点,宣布了一份不寻常的下届政府中主管对外政策的国家安全小组成员提名名单: ——驻联合国大使奥尔布赖特出任国务卿; ——即将退休的共和党参议员科恩出任国防部长; ——总统国家安全副助理伯杰升任正职; ——总统国家安全助理莱克调任中情局长。 这是一份人们并不感到陌生,却又在人们意料之外的名单。说不陌生,是因为白宫官员早就通过媒体将各种可能的方案公布出来,这几位也在其中。意外的是,克林顿最终还是启用一位女士担任国务卿,并把国防部长这一极其重要的职位给了反对党的参议员,这在美国是史无前例的。 权力分配费思量 1992年的大选中,克林顿为民主党夺回了阔别12年的总统宝座。他原本只是南方一个小州的州长,身边没有什么执掌政府的“追随精英”,因此迟迟选不出人来接掌政府要职。后来,好歹选了几个内阁部长,结果又未能得到参议院的批准,这使克林顿在就职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给人留下了一团糟的印象。 经过4年的经营,克林顿身边有了一些人。这次当选后虽不会像4年前那样感到人材匮乏,但要在短期内把所有职务补齐也并非易事。 美国总统是由党派竞争选举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党派利益,因此在考虑内阁组成时总统就必须考虑照顾党内各派利益的问题。挑选奥尔布赖特担任国务卿和科恩担任国防部长都是克林顿精心考虑上述问题的结果。 早在克里斯托弗表示无意在新政府中任职后,就有消息说,接替他的人选有3个:参议员米切尔和纳恩,驻联合国大使奥尔布赖特。当时,人们认为,奥尔布赖特搞外交的经历不长,又是女性,似乎出线希望不大。 然而,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一些妇女组织的代表几次到白宫见副总统戈尔,明确提出克林顿连任功在妇女,因为支持他的选民中有一半以上是妇女,所以在内阁中理应有妇女担任重要职务。此外,奥尔布赖特与克林顿夫妇的关系本来就非同一般,同时在担任驻联合国大使期间因对联合国事务持较强硬的态度而深得国会保守派议员的赏识。既然现在呼声很大,克林顿就乐得顺水推舟,表现一点“创意”了。 挑选科恩担任国防部长一职,则是克林顿搞党派平衡的一步“高棋”。克林顿虽在大选中获胜,但民主党在国会未能夺回多数党地位,共和党在两院仍占多数。用美国人的话说,克林顿是一个“跛脚鸭”总统。从推行内外政策的角度看,这一局面对克林顿显然不利。此外,克林顿在过去几年里一直被“白水案”、“旅行门案”、“档案门案”等丑闻缠身,在大选前夕又爆出了“民主党接受外国政治捐款”的丑闻。大选后不久,一些共和党议员就表示,他们将在这些问题上穷追不舍。克林顿需要安排共和党人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以图缓解共和党人对他的不满,并在公众中造成他没有党派歧见的印象。 至于克林顿没有留用多伊奇而让莱克去执掌中央情报局,据分析是上届政府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因为近年来人们普遍对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不满,莱克本人也不满足于长期担任幕僚。这些年来,他在克林顿鞍前马后帮助处理外交问题,克林顿对他自然了解颇多,满足他的心愿也就在情理之中。 虽然克林顿曾表示要尽快解决国家安全班子的组成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实际上他差不多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下决心定下了这张名单。 打破“玻璃天花板” 在美国,对妇女的提拔有“玻璃天花板”一说,意思是妇女无论升到什么职位,他们的头顶上总有一块玻璃,能看到蓝天,但到不了蓝天,也就是说妇女能力再强也难以成为最高领导。国务卿一职在美国政界排序中名列第四,在内阁中则排名第一。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美国总统历来是找一位男性担任。这次克林顿决定提名奥尔布赖特担任国务卿,算是一个“创意”。 那么,作为一名女性,奥尔布赖特靠什么得到了克林顿的赏识,而得以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呢? 有人说,她与克林顿夫妇关系密切;也有人说,她得到了副总统戈尔的支持,因为戈尔打算竞选下届总统,现在就开始讨好妇女,以争取妇女选票……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而且也都符合事实,但是,决定性因素可能还是奥尔布赖特的能力。 奥尔布赖特今年59岁,出生在一个捷克外交官家庭,11岁随父母移民美国。1959年,她毕业于韦尔斯赖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6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公共法及政府系获硕士学位;1976年又在该系获博士学位。1976年至1978年,她给参议员马斯基当首席助手。此后,她又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当过一般工作人员。据说,在这段时间里,她曾从师当时的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对外交问题有了一些了解。从80年代起,她主要从事有关东欧问题的研究,在著名的战略及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当过高级研究员。1989年至1992年,她担任国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1月,她开始担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 在外交界,奥尔布赖特素有“鹰派”之称。她在联合国任大使的4年期间,遇到了索马里、卢旺达、海地及波黑等地区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她几乎都采取了较强硬的立场。美国决定参与波黑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她起了重要作用。据说,当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鲍威尔将军认为,美国不应向波黑派兵。奥尔布赖特责问他:“如果我们不用兵,你整天谈论强大的军事力量又有什么意义呢?”结果,她的意见占了上风,美国直接卷入了波黑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