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3日,俄罗斯各种政治力量经过激烈的角逐,终于在第二轮投票中选出新一任总统。正如大选前各界预料的那样,在任总统叶利钦战胜强劲对手——共产党人久加诺夫,蝉连俄罗斯联邦总统。这次选举是在一个非同一般的时期进行的,选举结果对俄罗斯的社会经济进程将产生很大影响。 其实,就俄罗斯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势而言,叶利钦并不比对手占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处于不利地位。 1991年12月8日,一纸“别洛韦日协定”宣告了苏联的解体。从1992年1月2日起,俄罗斯开始进行以私有化和放开价格为中心的激进改革,俗称“休克疗法”改革。这场改革彻底改变了俄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取消了原有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实现了向商品货币关系的转变,通过私有化改变了原有的所有制结构,目前俄罗斯国内总产值中的三分之二是由非国有成分生产的。国家已不再垄断生产资料。俄罗斯全国有2.8万多家股份制企业。根据国有资产委员会的资料,到1996年1月1日,有12.2万家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占俄国企业总数的53.3%[①a]。尤其是商业、公共饮食业和服务几乎全部实行了私有化。俄国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非国有制为主的多种成分经济。 但是这些变化并未活跃俄罗斯的社会经济,恰恰相反,过去的5年是俄罗斯经济大滑波的时期。5年中国内总产值下降近一半。[②a]这个下降幅度远远大于美国在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状况,也大于同样处于转轨之中的任何一个东欧国家。经济危机触及到所有生产部门。比如,农业生产在1991—1995年间下降近30%,工业生产下降50%以上,投资下降近70%。1995年经济下滑的势头有所减弱并出现稳定迹象,但是同前几年的大滑坡相比,这种稳定的意义是有水分的。按照俄罗斯有关部门预测,1996年经济有可能在下滑3—4%到增长2—3%之间徘徊。但是第一季度的发展结果表明,生产又下降4%[③a]。整个上半年经济没有摆脱下滑的局面。 对于俄国经济这种大滑坡通常有两种解释,但是均缺乏说服力,比如,有人把俄国经济下滑的原因归结为进行结构改革。克服苏联经济结构不合理性所付出的代价。但是5年来俄罗斯经济结构并未发生积极变化。这一时期采掘工业下降30%,而加工工业则下降50%以上,机器制造业下降60%以上,民用消费品生产下降的幅度更大。还有人把俄国经济下滑的原因归结为克服俄国经济超军事化所付出的代价,不错,近几年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生产下降三分之二,其中1995年下降21.1%。但是许多生产民用耐用消费品的军工企业,生产下降更严重。仅1995年,军工综合体中军品生产下降16%,而民品生产下降30%以上。[④a]此外,消费品生产在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1990年为47%,1994年下降到20%。1990年工业生产总值中轻工业占12.1%,机器制造业、机器加工工业占30.8%,而1995年分别为2.2%和17.7%[①b]。相应地,原料和初加工产品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更重要的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生产大幅度下降。1990—1994年,轻工业生产下降75%。1995年轻工业生产总值只相当于1990年的18%,其中缝纫制品只相当于1990年的9%,皮鞋只相当于12.5%。[②b]因此不得不通过进口大量日用消费品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1994年市场上三分之一以上的商品是进口货。轻纺商品有60—70%依靠进口。食品的市场供应情况亦是如此,全国有50%的食品,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有70%的食品是依靠进口来保证供应。 经济滑坡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90年俄罗斯人均国内总产值8285美元,1994年下降到4230美元。绝大多数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受到很大影响。改革开始后首先放开的是消费品价格,而工业部门的工资都还维持前苏联时期的水平。1996年2月,俄罗斯国内价格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价格水平的63%,但是工业企业的每小时工资报酬只相当于西方国家水平的十五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5年来工薪阶层的购买力下降60%左右。[③b]放开价格后,居民几十年积蓄起来的银行存款一下子变得一文不值,而证券私有化的实施又使大多数人失去了成为切实的所有者的机会。于是社会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1995年12月,10%富裕的居民掌握了近27%的全部货币收入,而10%最贫穷的居民的收入只占有所有居民收入2.5%[④b]。1991年,10%最富裕的居民和10%的最贫穷的居民收入差距是4∶1,1995年他们之间的差距达到13.5∶1,如果加上非法收入,则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可达25∶1。[⑤b] 这样一来,俄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居民们物质生活状况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现政权的不同态度。按照左翼学者阿尔巴托夫的分析,支持现政权的人占总人口的30%。他们均属于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包括(1)新兴买办资产阶级;(2)当权者阶层(阿尔巴托夫称其为“管理机关中的贪污受贿分子”);(3)知识分子精英;(4)采掘工业部门的工作者。此外还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约占居民的60%,他们是贫困的阶层。[⑥b]他们对现政权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相当一部分持反对态度,还有一部分人持犹豫不决的态度。 在社会心理方面,最富有的阶层无疑希望目前的改革方针能够继续下去。而最贫穷的阶层则坚决反对现行的政治和经济方针,希望能通过选出新的领导人来改变他们目前的尴尬处境。这一部分人有强烈的怀旧情绪,他们是共产党候选人的坚决支持者。从整个社会看,不满现状的人占多数。根据俄罗斯社会和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的调查分析报告,1995年俄罗斯人最普遍的情绪和感觉是(1)对国家目前的状况感到耻辱(占被调查人数的64.5%);(2)周围的一切太不公平(58.3%);(3)不能再这样下去了(55.1%);(4)恐惧国内犯罪率的上升(54.1%)。这种社会心理状态不仅反映俄罗斯目前各阶层的社会情绪,而且在1995年12月的国家杜马选举中已经发挥了作用。 俄罗斯总统选举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展开的。叶利钦是在对自己十分不利的条件下开始竞选的。2月份,他的支持率只有10%,而久加诺夫的支持率为16.4%,3月份叶利钦的支持率为17%,而久加诺夫为25.8%,到4月份叶利钦的支持率仍低于久加诺夫23.8%∶28%。共产党候选人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的支持率,除现政权经济政策的失误造成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并导致人们怀旧以外,共产党人在思想、组织和竞选纲领方面的调整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从5月份开始,随着叶利钦竞选活动的全面展开,他的支持率开始迅速上升,以领先久加诺夫的得票率进入第二轮投票。第一轮投票结束后,叶利钦立刻与得票率居第三位的列别德(获15%的选票)结盟,赢得了关键的一部分选民,最终得以连任俄罗斯联邦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