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坛已历经五度春秋。5年间可说是风风雨雨,危机不断,险象环生,风波迭起,既眼花缭乱,以时时扣人心弦。先是立法权力机构与行政权力机构间长达一年多、反复较量5个回合的斗争,同时伴随着民族自治共和国要求脱离俄联邦的分离主义倾向,其最高峰则是车臣独立武装与联邦政府间近两年的流血冲突。围绕1993、1995年度两次议会选举,党派竞争空前激烈,民族主义势力和左派政治力量先后异军突起,形成俄政府的强大反对派。最后则是1996年6、7月间选举总统的两轮投票牵动国内外强烈关注,叶利钦当选连任后又因健康恶化导致新一轮危机:争夺总统职位继任人的明争暗斗。现在,叶利钦虽已安然度过心脏搭桥手术的危险,但能否康复并完成其第二届任期,仍然关系到俄罗斯政局的耒来前途。当我们回顾俄政坛这5年的风雨兼程,从中能理出些什么耐人寻味和给人教益的东西来? (一) 5年历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2年初至1993年10月。这一段斗争的主线是立法权力机构与总统、政府等行政权力机构为争夺国家最高权力的5个回合的斗争,最终以总统下令解散议会、爆发武装冲突、炮击白宫,拘捕议长、副总统宣告结束。其间伴随着不时发生的大规模游行、示威等“街头政治”。另一条线则是联邦政府与地方分离主义之间的反复较量。第二阶段从1993年12月通过新宪法和新议会选举产生起至今,一个反对派占优势的议会和按新宪法规定大大扩充了权力的总统之间,进行既合作、又相互妥协。各派政治力量之间则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并围绕1995年议会大选和1996年总统选举进行角逐。“街头政治”明显减少,政局较之第一阶段相对稳定。下面作一扼要追述。 第一阶段。 俄议会(新宪法实施前称人民代表大会,下同)和总统都是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选出的,议会1033名代表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叶利钦当选第一届总统,任期6年。1991年4月议会会议上,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带头猛烈攻击政府1992年初起推行的经济改革“休克疗法”,要求以盖达尔为首的政府辞职,要求叶利钦不再兼任总理并在3个月内提出总理人选交议会讨论。政府成员退席以示抗议。会后叶利钦把盖达尔由第一副总理提升为代总理,与议会对着干。 同年12月议会会议,经济形势更加恶化,议长发誓要把盖达尔搞下台。会议第一天就提出弹劾总统案,以429票赞成、352票反对、72票弃权未达到法定的2/3多数票,未获通过。随后就不信任政府案进行的表决也没有通过。议会与总统、政府间的冲突已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会议通过了谴责政府经济改革方针的决议。总统提出盖达尔为总理人选又被议会否决,叶利钦发表讲话,声称不与议会合作便拂袖而去,一百多名支持者随叶退出会场,议会已进行不下去。宪法法院院长出面干预,要求双方作出妥协。叶利钦重新提出包括盖达尔在内的5名总理候选人,其中的切尔诺梅尔金得到通过,盖达尔下台,议会欢呼胜利。此是第二个回合。 1993年3月一个月内举行了两次议会会议。3月初的会议通过剥夺总统关于无须议会批准即可颁布法令、任命部长的特别权力,总统又愤然退出会场。3月20日,叶利钦发表告公民书,宣布4月25日全民公决前这段时间实行“总统特别治理”,强调总统有超越其它权力机关的特权,任何国家机构、个人的决定与之冲突即失效。宪法法院则宣布总统特别治理的做法违宪,从而给议会提供了武器。议会决定召开非常代表会议来弹劾总统。3月26日的议会非常代表会议上,弹劾总统提案付诸表决仍未获通过。会议决定93年11月举行议会两院的提前选举;4月25日就4个问题举行全民公决:是否信任总统,是否支持政府的改革政策,是否提前选举总统,是否提前选举议会。投票结果,支持总统的是58.7%,支持政府改革政策的是53%,叶利钦获胜。 会后,制定新宪法草案进行第4个回合的斗争。俄罗斯使用的宪法仍是1977年勃列日涅夫时期制定的宪法,必须另立新宪法。谁来主持制宪工作,国家政治体制采取什么形式?议会制还是总统制?权力如何划分?叶利钦搞了一个有联邦各主体代表、各党派代表、议会代表、议会宪法委员会成员参加的制宪会议,并于4月29日提出了新宪法草案,规定国家体制是总统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不超过两届。总统有很大权力,总统可以颁布法律,向议会提出政府总理,中央银行行长,宪法法院、最高法院、最高仲裁法院法官,总检察长人选;任命内阁成员;可根据宪法程序解散议会,可作政府辞职的决定;有权决定选举和全民公决,发布紧急状态令。议会若要指控总统,须根据最高法院总统有犯罪的结论书;罢免总统的决定,须在国家杜马不少于1/3的代表提议并有专门委员会结论的情况下议会两院分别以2/3的代表同意方才有效。叶利钦的草案公布的次日,议会也公布了一份新宪法草案,规定国家体制是议会制共和国,设置一个有职而无实权的总统。总统不能单方面决定解散议会,不能决定全民公决等等。于是,俄政坛开始了一场“新宪法大战”。叶利钦的制宪会议于7月12日通过了新宪法草案,议会则声明制宪会议无权通过新宪法,须经议会批准。而议会又拒不批准叶利钦的新宪法草案,形成僵局。 第5个回合。由于议会拒不批准叶利钦的新宪法草案,叶于9月21日下令解散议会;同时决定12月12日全民就新宪法草案投票和进行新议会选举。议会则固守白宫与叶利钦对抗。支持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茨科伊的群众10月初攻占政府大楼1—5层,攻占电视台,包围国防部大楼,并号召攻打克里姆林宫,情况危急。10月3日夜,叶利钦终于说服国防部长派部队干预,4日凌晨,炮击白宫,拘捕议长和副总统,并造成170人死亡。两个政权的对立宣告结束。随后,新宪法草案以58.4%的全民公决结果而通过。叶利钦获得比任何西方总统制国家总统所拥有的更大的权力,降低了议会的作用。在联邦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上,也从法律上得到了解决,地方分离主义得到了遏制。早在1992年初起,车臣一印古什、鞑靼、巴什科尔托斯坦、图瓦等共和国相继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分离倾向,卡累利阿、北高加索、西伯利亚、远东等地区分离倾向也有显露,成为俄政坛的又一条斗争战线。新宪法起草过程中,自治共和国要求成为主权国家,自身的法律高于联邦法律。炮击白宫事件后,叶利钦趁势采取强硬态度,强调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俄罗斯联邦,纺一的俄罗斯”,不得把联邦变成邦联。新宪法草案没有采纳主权国家和自治共和国法律高于联邦法律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