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解体,改变了世界格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社会主义陷入低潮。要回答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必须弄清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应汲取的历史教训。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热忱的关注。广大理论工作者多视角和全方位地探讨和研究了这一问题。据统计,从1992年至1996年,发表在国内各报刊探讨苏联解体原因的文章共有300多篇。 由于苏联剧变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诱发根本原因起作用往往是具体因素,因此,最初一部分人分析苏联剧变的原因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浅层次上,只看到具体的诱因而忽略了背后更主要的东西,更多地关注导致剧变的外部因素和直接原因。一部分人认为,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提出的新思维,及以此为指导而推行的各种政策及由此引发的政治、经济、民族危机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这种认识只触及了剧变的直接诱因。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总有它的基础和导因。在导至苏联解体的各种原因中,长期积聚的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是根本原因。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本文拟就几年来发表的有关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有代表性的论文,分别从经济、政治、民族、个人等方面加以概述。 一、经济原因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带头在不发达国家里高速度实现了社会主义,但并未探索在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失误,导致苏联经济建设一直没有搞好,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西方,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提高,这是苏联解体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时代形成的苏联模式,反映到经济发展模式(包括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上,产生了以下特点和矛盾。备战型和准战时型特点:经济发展的粗放性,经济结构的超重性,经济体制的集中计划性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封闭性。这种模式产生的两对矛盾是指令性计划与人们的消费行为不能用指令来规定的矛盾,对社会资源(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国家垄断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特点和矛盾造成以下弊端:(1)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机制;(2)人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不能充分解放;(3)抑制科技发展进步;(4)经济规模大,浪费大,高消耗,低效益;(5)与世界脱节。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这一模式的长处和优点转变为短处和弱点,最终为时代所抛弃。 第二种观点认为:苏联称雄和争霸世界的战略对苏联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造成国民经济的农轻重比例、军用与民用、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严重失衡;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使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使苏联耗费大量人、财、物力;这种发展战略要求国民经济管理权力高度集中,阻碍了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苏联到处去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第三种观点认为:十月革命前俄国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走上社会主义‘入口’”。革命后的俄国仍是农业国,工业水平不高,虽经多年的快速发展,但并未使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工业落后;经营管理体制僵化,束缚科技推广应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违背了生产力运行规律,不能与新技术革命紧密结合,造成失败。 第四种观点认为:在农民问题上的失误是苏联解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俄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内聚力很弱,农民问题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对农业管得太死,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最终以民族矛盾的形式爆发。 第五种观点认为:经济体制僵化使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和生机。国家管得太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未能正确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把社会主义经济看成就是计划经济,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 第六种观点认为:战后苏联经济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特征,长期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坐视世界市场发展的利益落入西方之手,导致苏联在当代经济和科技的激烈竞争中落伍和败北。 第七种观点认为:传统经济发展战略是苏联传统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又是走向反面的根源。苏联在本世纪20—30年代,以斯大林为首的传统派主张的“部门目标法”战胜了以布哈林为代表的“综合平衡法”,造成经济发展战略步入歧途。 第八种观点认为:苏联经济是为“生产而生产”的自我消耗型经济,导致消费品长期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与西方差距愈益增大,削弱了国家的向心力,加重了人民的信任危机。 随着对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的逐步深化,我国理论界对经济因素在苏东解体中的作用予以了高度重视。 二、政治原因 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就是政治原因。对苏联在政权建设、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模式反映到政治体制上的主要弊端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国家权力几乎成了形式和摆设;权力过度集中,个人专制,从斯大林开始主要领导人都实行终身制,或者是指定接班人,削弱了社会主义民主,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也授人以攻击社会主义不民主的把柄。 第二种观点认为:苏共之所以垮台,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作为一个政治机体实际上早已解体。依据是:(1)领导人对党失去信心,另起炉灶的想法早已在酝酿;(2)党内思想混乱,纪律涣散,思想上的分歧导致组织上的松散;(3)苏共早已变成一个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党,但长期未能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