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形象写照。 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特别是,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加速了全球范围的资金流动,扩大了国际市场,从而促使各国经济更加开放,走向国际化。全球性贸易往来、资金流动和技术革命,正在推倒各国的经济壁垒,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整体。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并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也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同时,从80年代后半期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一直保持着相当规模,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的相互依存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与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历来比较密切。据统计,美国对原欧盟12国的直接投资累计额,1994年为2511亿美元;同年,原欧盟12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累计额为2737亿美元。美国大公司在欧洲收购的公司涉及到建筑、机器和车辆制造、电器、化工、通信、以及娱乐等行业。而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更加引人瞩目。自80年代以来,日本商家接连不断地以巨款在美国设厂或购买美国的企业和债券。1989年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购买了好莱坞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从而震动了全世界;随后,三菱地产公司以14亿美元收购了洛克菲勒中心80%的产权。1987年至1990年期间,日本的公司在美国购买了大约570亿美元的地产。另外,日本对欧洲的投资企业,到1995年初达702家,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和电气设备、化学、以及精密仪器部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汽车领域的相互渗透尤其突出,交叉控股现象十分普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拥有日本五十铃的34%股份,福特公司拥有马自达公司的24.5%股份,三菱公司、梅塞德斯——奔驰公司、克莱斯勒公司和沃尔沃公司均有密切的合作关系。进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摆脱了经济发展停滞或倒退,出现恢复增长的势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开始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发达国家尤其看好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大、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将其对外投资的重点逐渐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市场国家)倾斜。美国1989—1992年期间的直接投资,对拉美增加34%,对亚洲(不包括日本)增加56%,分别相当于对欧洲投资增幅的1.3倍和2.1倍。日本对亚洲“四小”和东盟国家的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的30%,已超过对美国的出口。欧盟也推出了新亚洲战略,积极打入亚洲市场。目前,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互相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世界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互作用,人类已步入信息社会。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地将科技发展由军事转向经济。1993年,美国放弃了“星球大战”计划,停止了超级超导对撞机等重大科学项目;与此同时,提出了发展诸如信息高速公路等促进科技产业化的措施。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相继宣布“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计划,揭开了信息时代的新篇章。近年来,电信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急剧增加,兴建以光缆为铺路材料、信息为输出商品的信息高速公路,在世界各地不断升温,逐渐拓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制造、加工、运输、信息获取及传递和交易等每个过程,极大地提高了贸易、运输的效率及标准化程度。由于信息的流动是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必然具有全球性联网的趋势。英国电信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及瑞士、瑞典和荷兰的国家通信公司已组成国际财团,将为欧洲大陆的30家公司兴建泛欧通信网络。日本和美国达成协议,一致同意在建立世界性下一代通信网络方面进行合作。此外,高科技产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新产品从试制、中间性生产到大批量生产,环节多、耗资大、周期缩短、竞争激烈,单一国家的企业或行业难以承担。科学越发展,险阻越大,需要各国联合攻坚。一件产品通常需要数国共同完成,其中每个国家只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部件。因此,大企业纷纷联合投资,优势互补,实行所谓的“战略联盟”。1995年由欧盟组织的西方7国集团召开了“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着重讨论了实现“信息社会”的共同行动准则与政策,并通过了实现各国协同合作的8条基本原则。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企业经营和个人消费的模式,推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并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向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实现的。可以说,没有当今的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也是不可能的。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电子传输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国家主权在国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在国际上又是独立的象征。在自然经济的社会里,各国的政治、经济活动一般局限于一国领土范围之内,这样,土地与主权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冲破了国家界线,摆脱了国家疆域的束缚。土地对经济活动的作用相对下降,而货币、技术、信息等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面对这种新形势,传统的国家主权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完全是一国所独有的权力,却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来运作。所以,有人认为,今后各国的企业将受共同利益的驱动相互结合,而按地理和政治划分地区和国家范围的传统观念将逐渐淡化。根据美国著名的标准—蒲耳氏评级公司在最近发表的报告,国家主权的评级范围已明显地降低。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干涉作用将因此而不断减弱。有人预言,21世纪名义上的政治主权会依旧存在。然而,继市场和全球化而来的是,经济的权力将稳步地向全球水平转移。经济上的边界将会消失。当然,对此问题,国际上还有较大争论。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全球化对各国的经济主权正起着限制作用。在国际范围内,经济上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反作用于政治领域。同时,也应该指出,主权的让与是以对等为原则。当今世界各国都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共享是让与的前提,没有共享也就不会有让与。总之,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将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维护国家的独立性,许多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可能将受到更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