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底,在以色列被占领土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爆发了持续两年之久的巴勒斯坦民族大起义。巴勒斯坦人称他们的这次起义为“因提法达。”因提法达不仅沉重地打击了以色列的占领政策,还可以说是促使巴以和谈的契机。然而这次起义并没有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本文试图全面分析因提法达在推进巴以和平进程中的作用,恢复因提法达在历史上的应有地位。同时,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也将有助于了解巴、以冲突的历史原因和当前的中东局势。 一 导致因提法达的主要原因,是1967年后以色列20年来对被占领土的占领政策。但在因提法达爆发前夕的三个事态的发展,则直接促成了起义的爆发。 第一个事态是1984年以色列决定提高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人的交税额,同时进一步减少巴勒斯坦人从他们水井中提取用水的数量。以色列企图使巴勒斯坦人难以忍受生活而出走,以期达到吞并的目的。以色列希望1948年大批巴勒斯坦人逃离的情景再现。但这次巴勒斯坦人没有离开,除了明显的理由之外,他们知道,他们在其它阿拉伯国家作为难民是不受欢迎的。他们只能用起义来回答。第二个事态是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在1987年11月在安曼举行的紧急首脑会议上,对巴勒斯坦问题未予足够的重视。巴勒斯坦人认为,阿拉伯领导人正在淡化他们对巴勒斯坦事业的承诺。第三个事态是1987年12月初,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举行的两国首脑会晤,甚至没有考虑到推动中东和平进程。[①a]显然,没有外部力量愿意促使以色列认真对待以土地换和平。形势对他们惊人地不利。所以,如果要使情况出现变化,在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就必须自己起作用。 犹太人萨克莱的被刺以及由此而来的车祸事件成为因提法达的导火索。1987年12月6日,犹太商人[②a]什洛莫·萨克莱在加沙的露天市场被一名身份不明的巴勒斯坦青年刺杀。12月8日下午,一位以色列卡车司机驾着一辆大型拖车逆行在通往加沙的道路上,与巴勒斯坦人乘坐的面包车相撞,造成严重车祸,死伤的人全都来自加沙最大的巴勒斯坦难民营——杰巴利耶难民营。巴勒斯坦人认为以色列卡车司机故意撞车,为萨克莱的死报仇。这一事件很快激化成骚乱,迅速向外蔓延。经过将近两个星期,到12月21日,70万以色列境内的巴勒斯坦人举行了总罢工,以响应他们在西岸和加沙地带同胞们的暴动。[①b] 巴勒斯坦人称他们的暴动为“因提法达”,他们没有把它称为“萨伍拉”——起义的标准阿拉伯词。标准的汉斯·韦尔《现代阿拉伯成文字典》把“因提法达(Intifada)”解释为“震动、发抖、颤抖。”要想弄清楚为什么没有选用“萨伍拉”,却选了“因提法达”,就得追查这个词的词根。几乎所有阿拉伯词都有一个由三个字母组成的词根。Intifada是由阿拉伯字母Nun、fá、dad组成的,即Nafada,其意是“摇动、抖开、抖出、掸去尘土、克服懒散、达到目的、完成、使自己摆脱某事、拒绝与某事有牵连和与某人断绝来往。”西岸和加沙人之所以选用这个词,而不用“起义”,因为他们和在黎巴嫩的同胞不同。他们认为,首先和主要的不是推翻以色列的统治,不是消灭以色列,而是尽量去掉他们自己身上的“以色列性”,把以色列的习俗、语言、产品、制度等从他们的世界中清除出去,保护自己的民族性。所以,因提法达的真正含意是:巴勒斯坦人要求脱离以色列体系,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虽然他们在暴动中一直没有提出过明显的口号,也没有具体纲领,但因提法达这个词完全能够表达他们的一切愿望。 只有通过因提法达,西岸和加沙人才能真正地作为一个民族出现。因提法达实际上标志着把西岸和加沙人从约旦化和埃及化的巴勒斯坦人转变为真正的巴勒斯坦人。由于以色列的镇压和对他们的侮辱,使巴勒斯坦人有了共同的痛苦经历,从而加强了他们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并将他们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巴勒斯坦人用石块对抗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士兵所表现的团结一致的精神和勇气,给西岸和加沙人带来了他们以前从未享有过的尊严和自我价值感。同时,也使巴解组织在制定政策和决定时,给予他们新的重视。 1987年12月开始并持续了两年以上时间的因提法达运动,使巴勒斯坦民族运动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基本上是非暴力的民众不服从,还有正确的信息——公开了对以色列的承认。[②b]它使巴勒斯坦人作为一个民族的自信心大大增强,整个民族进一步团结,国际形象大为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它促使以色列和巴解组织举行直接谈判。 二 在因提法达爆发之前,具体说是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虽然主张与以色列举行和谈,但在承认以色列上总是躲躲闪闪、含糊其词,不敢公开表态,因而也就谈不起来。其主要原因是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的政治态度存在严重分歧。这使阿拉法特和巴解组织长期处于两难的境地。 一般来讲,生活在被占领土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和生活在阿拉伯国家难民营中的巴勒斯坦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的政治要求也有差异。 生活在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难民营中的巴勒斯坦人,大都来自1967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地区,如海法、雅法和加利利等地方。所以,只有以色列完全撤出,换句话说,只有赶走犹太复国主义者,消灭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全境,他们才能返回自己的家园,重新享受居家之乐。他们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巴勒斯坦国并无特别兴趣,因为那里并非他们的祖籍。加沙如同贝鲁特一样远离自己的家园。因此,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巴勒斯坦极左分子的政治立场,即梦想有朝一日以色列消失后,他们能重返自己真正的家园。 然而对居住在被占领土上的170万[①c]巴勒斯坦人来说,情况则不同。的确,1/3以上的西岸和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是来自1967年以前被以色列占领的地区。他们在被占领区也是难民,不过,他们至少仍住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况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在1967年以色列人到来之前就世世代代住在西岸的城乡,只是世代居住在加沙地带的人稍微少些。对他们来说,最迫切的问题不是以色列的占领,而是以色列的统治。他们的问题不是以色列占了他们的房子、土地,而是有以色列士兵在他们门前站岗,限制他们的自由,以色列政府在压迫他们。他们在以色列被视为二等公民,遭受歧视。如果以色列结束对西岸和加沙地带的控制,士兵撤离并退回到1967年以前的地方,他们就可以充分感受到居家之乐。因此,作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更愿意接受一项两国并存的解决方案。[②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