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改革,从1992年1月2日宣布放开物价、实行“休克疗法”算起,迄今已有近五年的时间了。国际国内对俄罗斯改革议论纷纷,评价不一。归根到底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人认为好得很,改革取得了成功,甚至是巨大的成功,必须按照既定的方向贯彻到底,一些消极现象不过是“阵痛”的表现。俄罗斯官方作如是说,而我国国内某些学者也是这样说的。还有些人却认为糟得很,改革遭到了失败。许多俄罗斯学者是这样评价的,他们断定“改革已经失败”,而且加重语气说,“毫无疑问,改革已彻底失败”。俄罗斯普通老百姓是同意这一判断的。我国学者多数也是持这种看法。 对俄罗斯改革的评价,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孰对孰错,这是一个具有原则意义的问题,并且值得探讨。 “改革”,现在是一个时髦的字眼,似乎只要主张改革,就是正确的,就应该得到支持。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改革都是对的,这要看改革的性质和内容,即改什么,怎么改。有的改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方向正确,有的改革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方向错误;有的改革具体措施、步骤,适合国情和历史条件,方法对头。有的改革则是出于某种政治利益的需要,不顾客观实际情况,方法不对。要警惕某些人利用人民群众善良的改革愿望,把改革引到邪路上去。戈尔巴乔夫就是这样干的,他上台以后几乎是言必称“改革”,俨然是一位“改革家”,然而他的改革却导致了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最后酿成亡党亡国的悲惨结局。 所以,在对俄罗斯改革作出评价之前,先要弄清楚俄罗斯改革的内容。从俄国官方有关改革的言论和实践来看,俄罗斯的改革大体上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转换社会基本制度,即废除社会主义制度,恢复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运行机制转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制度过渡;第三,调整经济政策,通过财政金融、法律等手段控制通货膨胀、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宏观经济。这三方面内容齐头并进,相互交织在一起,力图“一石三鸟”。由于改革是指制度和体制的变化,严格说来,第三方面的内容并不属于改革的范围,所以,我们分别就前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评价俄罗斯的改革。 先说基本制度的转换。从经济上来说,这就是实行私有化,将生产资料公有制变为私有制。自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以后,在共产党已被解散、苏维埃政权已被颠覆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政治势力已经掌握了政权,他们以多党制、议会民主为统治形式,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因此,在基本制度方面,主要是迅速培植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奠定牢固的经济基础。这就是俄罗斯统治集团那么迫不及待地实行私有化的根本原因。有人天真地认为搞私有化是为了调动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俄罗斯当局和一些经济学家就是这样宣传的。实际上,不仅客观上私有化做不到,主观上也并不是真的这样想的。俄罗斯政府一位负责私有化的官员米哈伊洛夫1993年11月在一次官方组织的会议上直言不讳地说:“私有化进程与俄罗斯经济健康化没有直接关系。私有化只是改变所有制形式,为未来的经济变革奠定基础。加快私有化步伐不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是为了使改革进程具有不可逆转性。”这倒是一语中的。曾以制订“500天经济计划”而著名于世的沙塔林也承认这一点。他在同我国一名学者谈话时说:“私有化企业的效率并不比原有的国有企业的高”,俄罗斯工人和农民“不赞成私有化。在私有化过程中和私有化后,他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低”。但是,他还是赞成私有化,因为“私有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尽快地形成一个资产阶级的手段。”(《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11期第56页)俄罗斯实行私有化的真实目的,沙塔林是说清楚了。 毫无疑问,俄罗斯的私有化取得了巨大进展。尽管各种统计数字并不一致,但大体上可以说小企业基本上实现了私有化,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也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到1995年底,私有化企业已占企业总数一半左右,其产值已占60%以上。有的学者正是以私有化获得进展作为根据来肯定俄罗斯改革的。既然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私有化,私有化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不证明改革是成功的吗?他们的逻辑就是这样。 能不能由于俄罗斯改革正在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认为改革是成功的呢?不能。问题在于预定的改革目标对不对,也就是说私有化本身对不对。从社会基本制度的角度来看,判断改革目标正确与否,有一个立场问题。不同阶级对此有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判断。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必然认为私有化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只有实现私有化,才能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因此,站在这一立场上,必然对私有化的每一点进展都报之以欢呼,认为改革是成功的。相反,如果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立场上,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及时走资本主义道路出发,则必然认为私有化是错误的,因为将公有的生产资料化为私有,破坏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复辟,这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倒退行为。因此,站在这一立场上,必然认为私有化进展越大,改革就沿着错误方向走得越远,也就是说改革越是失败。根据“私有化取得进展”这同一事实,对俄罗斯的改革可以作出成功或失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的确取决于判断者自身的立场。 江泽民同志在建党七十周年的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同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的实施上是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开放’的根本界限。”这对于判断改革的成败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的。 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如何判断改革的成败呢?我们可以从邓小平同志下面一段话中得到回答,他说,改革的目的“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在这里,邓小平同志就改革的根本方向,根本道路问题提出了判断改革成败的两条标准:第一,是否发生两极分化;第二,是否产生了新资产阶级。这两条标准归根到底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还是实行私有化,因为公有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而私有制则是发生两极分化、产生新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按这两条标准来评价俄罗斯的改革,结论应该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无论是俄罗斯官方和学者,还是我国的学者,只要尊重事实,都承认俄罗斯改革已经导致两极分化,已经产生了新资产阶级。这方面的材料比比皆是,无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