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战后日本的发展历史,可以做出这样的总结:日本摒弃了自明治维新以后长期实行的军事、经济齐头并进,乃至穷兵黩武,通过对外军事扩张来掠夺殖民地以发展自己的旧模式,采取了“先富国、后强兵”的“经济优先”的国家发展战略。为此,日本把主要精力用于经济建设方面,其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政策无不服务于前者。从而,经过战后50年的发展,日本在经济、科技和文教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了赶超“西洋国家”的目标。从60年代后期便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经过70年代至80年代的巩固和发展,90年代的日本正致力推行下一个国家战略目标——“政治大国”。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是和它的经济、军事力量及国际威望等因素相适应的。从经济来看,日本已是一个实力雄厚的世界第二个“经济大国”。为了改善其国际地位,近十几年来日本一直在努力使自己走向“政治大国”。按照它的传统逻辑,政治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民族国家没有相当的军事实力是站不住脚的。为此,日本自80年代中期以来就致力于增强军备。仅就军费而言,日本早在1987年就已跃居世界第三位。1993年超过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今年(1996年)预算为4.86万亿日元(约合500亿美元)。[①]对此,人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声称“专守防卫”的日本,拨出这样多的军费将派何用场?著名政治家基辛格曾预言:到2000年日本将成为军事强国。日本的走向究竟如何?本文拟以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能否成为“军事大国”为线索,探究其可行性因素和制约性因素,并做出尽可能客观的估价。 (一) 恩格斯指出:“没有任何东西比军队的编成、编制、装备、战略和战术更加依赖于经济条件了。”(见《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在当今世界上,由于科技和经济的高度发达而使战争出现的高技术、高消耗等特点,使经济因素在军事领域中的地位又大大上升了。“经济大国”日本要走向“军事大国”,在其内部和外部因素方面是具有极大可能性的。 战后,日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易、资本输出、金融实力和科技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来看,它在1978年已达10%,对于一个仅占地球面积0.3%的“资源小国”来说,这自有可自豪的一面。在国际上,日本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比重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日本的钢铁、汽车、船舶等10多个产品的产量也均居世界各国之首。目前日本生产坦克的企业虽然只有3家,但若把部分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转产坦克,可年产1万辆。如以30%的汽车工业能力用于制造飞机,年产可达1万架以上。日本造船能力被公认为世界第一,若以60%造船能力转产舰艇,可年产舰只800万吨以上。日本不但拥有强大的传统的工业实力,还在以微电子工业、新材料工业、生物工程技术工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方面发展迅猛。雄厚的重化工业加上新兴产业,使日本经济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就军事意义上讲,目前日本已具备制造原子弹的潜力,据认为,可在一年之内实现核武器体制。日本在经济上的优势,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分析得出。从经常收支项目可以看出:日本已成为结构性顺差国,几年前已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资本输出大国和经济援助大国。从日元国际化问题看,东京已成为世界一大金融中心,日元国际化趋势已成定局。从科技方面看,日本虽然在基础理论研究上不如美国,但其产业应用技术水平则强于美国,居世界第一。日本科技政策的着眼点已转向高科技领域,可以预见,如将此类科技发挥于军工上,必将会促进日本军事装备更加现代化和精良化。目前的日本,已经在雷达、半导体和基础材料等核心军事领域处于世界最高水平。从发展的角度看,日本经济具有相当高的“潜在生产水平”,包括高劳动增长率、高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日本的劳动力优良,科技队伍水平较高,交通运输发达,工业布局合理,企业管理经验丰富,这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种种因素将继续存在。总之,倘若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存在,日本仅凭其固有的和潜在的经济实力,便完全有能力成为“军事大国”。 从日本国内因素看,除经济优势外,还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可助其军事大国化。 首先,国家战略目标的追求。目前,日本的国家战略目标就是建立“政治大国”地位。即谋求日本对世界事务有更多的参与权和更大的发言权,不仅作为“西方一员”,而且有其“世界地位”——“世界之日本”的作用,和作为“国际性国家”的重大影响。鉴于在经济上已基本完成百年来追赶欧美国家的长期目标,日本现在需要在国际政治地位上继续“赶超”,追求“政治大国”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日本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除在经济上继续提高竞争力并保持领先地位外,还在积极开展所谓的“大国外交”。为配合其“政治大国”战略,日本在全球展开了各种外交活动,致力于扩大其影响力,如“出访外交”、“支票外交”、“热点外交”、“陪罪外交”等等。现在,日本在联合国宪章中作为“敌国”的条款已被删除,正在竭力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冷战结束后,国际军事形势进入“冷和平时代”。随着国际竞争已从军备竞赛为中心过渡到以经济力、科技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在迈向“政治大国”的目标时就显得颇有点“英雄有用武之地”之感了。然而,日本认为,在当今国际社会里,军事力量仍是最终担负起国家安全保障的支柱,如果没有充足的军力作后盾,在注重“实力外交”的世界上就很难起到想起的政治作用。为此,80年代以来,日本采取渐进的方式,调整了军事战略思想,由“专守防卫”转向“攻势防卫”,从“单独防卫”转向“集体防卫”。可以说,虽然新的防卫计划大纲(1996年)刚出台不久,但原有的(1976年)也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了。以上事实,无疑为其军事大国化奠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础。 其次,政治形势和社会思想方面的支持。战后的日本除在1947年产生过一届短期的社会党内阁以外,整个50年代的国家政权都掌握在保守政党手里。尽管70年代中期以来,自民党的威信有所下降,80年代后又出现一定的不稳定和动荡,1993年后更一度出现了多党政权,联合政府社会党人还一度当过首相,但日本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经过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选民对保守党的腐败感到不满,但大多数国民仍认为只有维持现行的对内对外基本政策,才能实现“政治大国”这一既定目标。这就与保守党的目标不谋而合,没有一个军事弱小国家能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因此增强军备既是谋求实现“政治大国”的结果,也是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社会政治思想也发生了有利于增强军备的变化。近年来,尽管日本官方一直表明要遵守《宪法》,但实际上已出现了重要突破,诸如废止军费不超过GNP1%的限额,以及从“本土防卫”向“海上阡敌”和“远洋防卫”转变等。严格意义上说,所谓“自卫”,即指禁止拥有进攻性武器,如航空母舰、轰炸机和远程导弹等。然而,目前日本自卫队正在装备“比西方的任何飞机都先进30年”的FSX(下一代支援机),在防卫预算中拨出专款用于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海上自卫队也是继美国海军之后唯一拥有宙斯盾级导弹驱逐舰的海军。对于加强“自卫”力量,日本政府已拥有社会舆论甚至某些在野党的支持和理解。随着军备的增加、更新和编制体制的调整,使日本自卫队日益成为一支完备的军事力量,其作战能力和力量投送范围已大大超过自卫的需要,甚至开始就发展以航空母舰为代表的常规战略进攻能力进行试探。可以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而膨胀的社会心理因素,为其军事大国化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