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8(2013)06-0080-06 中共十五大以来,理论界对于毛泽东的研究非常丰富,综述文章也很多①,而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研究成果的梳理却较少关注,本文拟对该领域的研究作一述评,以期推进相关研究。 一、研究概况 近十五年来,理论工作者发表了不少关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从1997年起,截至2012年10月,从中国知网(CNKI)检索到篇名中含“毛泽东”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文献达560篇之多。相关研究资料也得到充实,如《毛泽东思想年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等书籍相继出版。同时,有关研究部门及理论工作者出版的专著也很丰富,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逄先知和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张素华主编的《毛泽东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龚育之等著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梁柱著的《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逄先知和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该书凭借大量第一手档案资料,对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有关决策背景和心路历程作了深入分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此外,《杨尚昆日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十年论战》(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等回忆类著述的问世,对于研究毛泽东的思想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这段时间召开的不少理论研讨会,也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作了多维度的探讨。2003年12月,中宣部、中央党校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5月,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等单位在湖北武汉召开了“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理论研讨会”,并出版了《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为了推进毛泽东思想与生平研究,2009年9月,中央文献研究室专门成立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同时还在长沙举办了“毛泽东与新中国”学术研讨会。 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毛泽东及其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有关论述,也对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中“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②2011年7月,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讲话中提到,毛泽东思想“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③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强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④ 二、主要研究成果 近十五年来,理论界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为之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一)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 研究者们普遍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理论、苏联的建设经验、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的斗争经验和建设实践这三个方面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影响,并形成了一些共识。如陈立旭认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共面临三方面理论模式的引导: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述,二是受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引导,三是受到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毛泽东革命思想的影响。上述理论形态从其本质而言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但遗憾的是与新中国面临的现实较远⑤。 随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展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努力实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起来的任务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如何对待苏联的建设经验的问题。龚育之指出,在开始建设的时候,“学习苏联”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自己道路的探求,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只能总结自身经验和借鉴外国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和思考⑥。沙健孙也认为,在思考中国建设问题时,毛泽东不仅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而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视野十分开阔,思想也是解放的⑦。 同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的本土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郑林华认为,在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中的革命文化导向——墨家思想相结合是合理的。但在革命胜利后,应转换到与传统文化中的执政文化——儒家思想相结合。否则就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继续革命”、平均主义及空想主义等思想。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