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时期登上创作舞台,王安忆始终是当代最具创作实力和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她的著述文字散见于多种报刊、杂志,其中《本次列车终点》《流逝》《小鲍庄》等获得全国中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发廊情话》获2005年鲁迅文学短篇小说奖,其创作实践与业绩见证了三十多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过程。王安忆也是深受读者喜爱和研究者器重的作家,一直以来,对她的研究成为文学界最为热门的选题。然而,如何在王安忆大量的著述和研究话语中找寻最有价值的所在,也成为颇使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山东文艺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分别邀请著名学者编写的《王安忆研究资料》,对王安忆的创作历程、研究动向、学术批评都做了较完备的辑录、整理。编选者在浩如烟海的王安忆研究中梳理出文学脉络、精选出最优秀的研究成果,为王安忆研究走向深入和突破做出较大贡献。可以说,已成为当代文学研究者进行资料检索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书”。本人也长久得益于此研究资料的帮助,获益匪浅,但在阅读中发现附录中的王安忆作品年表,因校对等原因,存在个别讹误现象。出于对编选者的敬重和对研究资料的尊重,本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态度,本人查阅、对照原刊,一一拾误,希望更好地还原两本资料汇编的真实性、客观性,起到日臻完善的效果。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由吴义勤主编,王志华、胡健玲编选的《王安忆研究资料》,本着“能为广大新时期文学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权威研究资料,同时也能为他们提供在资料查找和检索方面的便利”①的出版方向,成为辑录王安忆研究的第一本资料专著。全书共47万余字,包括生平与创作自述、研究资料、附录三个部分。“生平与创作自述”中的10篇文章,主要搜集了王安忆的创作谈和文学对话;研究资料部分收录30篇文章,是批评家关于王安忆作品的深度解读,包括程德培《面对“自己”的角逐——评王安忆的“三恋”》、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等等;附录包括作品年表和研究资料索引,均由王志华整理。 其中的作品年表共收录王安忆1978年至2003年发表的各类作品185篇,对于把握王安忆的创作脉络和文学轨迹起到较好的规范和引导作用。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讲,“盖文章乃立言之事,言当各以其时,而先后有异,霄壤相悬”②。说明作品的写作、发表年代与社会环境、作家心理的密切关系。此书的“作品年表”采取时间为序,辑录王安忆自1978年发表于《儿童时代》的《我的脸火辣辣的》到2003年《上海文学》第7期的《姊妹们》长达26年的文学创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考察王安忆文学创作的历史脉络,也能帮助我们了解环绕在其作品周边的文学思潮和文化氛围。由于校对等原因,个别之处存在讹误现象,在此,依据原书所辑录的时间顺序给予更正。 1.《“司令”退职记》,《少年文艺》1980年第2期。 此处发表期刊有误。该文刊登在《儿童时代》1980年第2期,第1-3页。 2.《路上人匆匆——把笔触深向人的心灵》,《中国青年》1981年第11-12期。 文章题目有误。“深向”乃“伸进”字之误写,原刊题目为《路上人匆匆——把笔触伸进人的心灵》。《中国青年》1981年第11-12期为合刊,第44-45页。 3.《车往黄藏裕》,《希望》1982年第9期。 题目有误。“黄”乃“皇”字之误写,原刊题目为《车往皇藏裕》,第2-8、41页。 4.《放松与力度》,《作家》1983年第7期。 题目有误。“与”乃“和”字之讹误,原刊题目为《放松和力度》,第90-91页。 5.《我做作家,是要获得虚构的权力》,《海上文坛》1985年第3期。 发表日期有误。《海上文坛》是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月刊,创刊于1991年。经查此文发表在《海上文坛》1995年第3期,第58-59页。 6.《大地苍苍》,《女作家》1986年第1期。 题目有误。“苍苍”乃“苍茫”之讹误,原刊题目为《大地苍茫》,第29-33页。 7.《我看长篇小说》,《文艺报》1988年5月25日。 发表日期有误。经查《文艺报》1998年为周刊,5月25日未出报纸,此文的发表日期为《文艺报》1988年5月28日。 8.《“上海味”与“北京味”》,《北京文学》1988年第6期。 题目有误。“与”乃“和”字之讹误,原刊题目为《“上海味”和“北京味”》,第60-63页。 9.《好婆和李同志》,《文化月刊》1989年第12期。 发表期刊有误。此文发表在1988年第12期的《文汇月刊》,“化”乃“汇”字之讹误,第22-33页。 10.《叔叔的故事》,《收获》1990年第5期, 发表日期有误。此文发表在《收获》1990年第6期,第3-39页、88页。 11.《看电影也是读书》,《文学自由谈》1991年第12期。 发表日期有误。经查,《文学自由谈》1991年共4期,此文发表在同年第2期,第18-24页。 12.《我们在做什么——中国作家评论》,《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3期。 题目有误。经查原刊,题目为《我们在做什么》,并没有副标题。此文发表在《文学自由谈》“思考天地”栏目,1993年第3、4期连载,第3期为王安忆对作家余华、苏童、残雪的创作评论,第58-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