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3)11-0135-10 寻找民族审美文化之根,是新时期一部分作家一个宏远的文学构想。他们纷纷以各自的地域文化为背景,从中探勘、考古可资利用的民族审美文化资源。他们的所见和所得,多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民间文化形态,作家们的文化态度有凝视、有审察、有焦虑、有痛切,大体上,他们是怀着“五四”启蒙之后再启蒙的理想,试图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审美资源和艺术自信,出现了20世纪中国作家前所未有的与民间、民俗等如此贴近和深入的自觉文学创作与审美文化建构。 一、民间—生命文化:寻根作家的审美文化构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文化形态与作家之间发生了深刻的联系。民间理念的理论首倡者是陈思和,其核心表述是“民间文化形态”。他认为“民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从文学史的角度,陈思和所谓的“民间”具备三个显著特点:1.产生于国家权利控制薄弱领域,是一个拥有独立历史和传统的能真实反映人民状况的世界;2.自由自在是其最基本的审美风格,任何文明都无法涵盖,所以民间往往是文学艺术产生的源泉;3.民间由于交织着精华和糟粕,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1] 继而,在《民间的还原》一文中,陈思和把民间概念明确为两层意思:“第一是指根据民间自在的生活方式的度向,即来自现代经济社会的世俗文化的方式来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描述生活的文学创作视界;第二是指作家虽然站在知识分子的传统立场上说话,但所表现的却是民间自在的生活状态和民间审美趣味,由于作家注意到民间这一客体世界的存在并采取尊重的平等对话而不是霸权态度,使这些文学创作中充满了民间的意味。”[2]综合看来,他所指的“民间”,实际上是文学艺术领域内的审美空间,而非形而下的现实民间。由是,他在文学史中发现了审美层面的民间文化及其内蕴意义。 新时期文学“民间”写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状况。[3](1)以张炜、高晓声为代表的继承“五四”启蒙精神立场的民间观。他们主张对乡村民间文化形态有扬有弃,持二元的批判态度。(2)以刘绍棠等为代表的承接沈从文、赵树理等民间文化价值原则为创作主体的民间观。他们往往置身民间,依据民间本身的生存逻辑、伦理观念、审美趣味等去理解民间,藉此比较真实、全面地体现民间文化呈现的“自由——自在”的形态。(3)以路遥为代表的承接李大钊、毛泽东所形成的以政治理想改造乡村民间传统的民间观。他们所要表现的是时代话语对乡村民间文化形态带来的碰撞和变迁。 之所以回到民间,正是因为在启蒙—革命话语的单一性日益受到质疑,商品经济的利益驱动又逐渐困扰作家创作之时,这种呼吁是对当代文学精神价值的一种重新寻找和定位,包含了当代知识分子深切的忧思、探索与担当。陈思和的民间理论的提出正应和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并且生发出不断延伸的丰富含义和深刻影响。尽管此后人们关于“民间”的表述不一而足,但总的来说,陈思和关于民间文化形态的概括是我们解释寻根小说等民间立场写作的重要理论武器。 就此,不少寻根小说作家从民间理念的技术层面上获得了进入民间生存图景的灵感。这促使他们在进行对民间的审美观照时,有意识地避开了简单化的视角方式,尽可能全面地发掘民间历史文化形态中充满复杂性的人性形态和生命形态。“文化寻根意识反映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意义: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包括古代文学作品、古代宗教、哲学、历史文献等)的重新认识与阐扬;二、以现代人的身份去感受世界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诸如考察原始大自然,寻访民间风格与传统;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旧文化因素的挖掘与批判,如对国民性或民族心理深层结构的深入批判等”。[4]作家们关注民间文化,并不是放弃启蒙立场和使命。知识分子关注民间,在学术、创作中书写民间,将两者以前的启蒙与被启蒙、教化与被教化的对立关系,转变为对话关系。而真正纳入到文艺作品中的民间文化,应是超越形而下层次的审美化民间,而非肉眼中的世俗民间。诚然,民间有芜杂的一面,然而自由自在、原始质朴、粗犷纯真是它独有的一面,不能将文学中审美层面的民间与世俗民间划上等号。 在寻根作家谱系中,韩少功既是热心的理论倡导者,又是虔诚的文本实践者。在寻根宣言《文学的“根”》中,他把那些带有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民俗事物与现象描述成为重铸民族文化辉煌的凭借和信心。他指出,“俚语、野史、传说、笑料、民歌、神怪、故事、习惯风俗、性爱方式等等”这些“大部分鲜见于经典、不入正宗”的文化形态,是既迥异于西方文明,也不同于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和蓝本建构的中国现代文明。在寻根派作家的期待视野里,所谓“礼失求诸于野”,只有这些非正统、非规范性文化才是民族文化的根系所在。从历史上看来,这种文化想象仍是启蒙主义和救世情结的再现,是“五四”启蒙命题的自然延伸。只不过,在对待传统的文化态度上,“五四”启蒙参照的是西方近现代思想,寻根作家则试图建构一种中国式的本土现代化途径与方案。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在与鲁迅等前辈作家的不同资源取向中选择、确立了自己的价值立场。他们相信,中国文化存在着一个泾渭分明的二元对立结构:一边是居于中心位置的虚伪腐朽、封闭没落的“权力—道德文化”,一边是与之截然不同的存活于民间边缘的自由不拘的“民间—生命文化”。面对权力道德文化的压制和牵引,民间生命文化表现出对生命的自然崇拜、对力量的真诚呼唤以及对浪漫理想的执著追求,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缺失已久和期待复活的精神图景。因此,在精神向度上,寻根小说仍然是世纪之梦的延展和持续,它的关切视点没有真正超越宏大的叙事目标和国家话语的范畴,它的启蒙角色意识依然存在,它的文化使命感里仍然隐含着百年传统和世纪之梦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