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几乎每个与文学沾边的人都在讨论余华的《第七天》。8月底,《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也为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学争论添了一把火。“小说”栏目直接刊载了余华短篇《胜利》(“Victory”)①的译文,并在官网上发布了为《第七天》造势的简单采访。《胜利》发表之后,中文读者对这部九十年代的小说很失望,有人在微博上感言,“如果不署余华的名字,怕是连地级市的文学刊物也不会要”。很多人想不明白,余华有那么多令人着迷的短篇,为什么英语文学圈中最有影响力的杂志《纽约客》,会对这样一篇的小说感兴趣。 《胜利》原题为《女人的胜利》,1995年发表于《北京文学》②,1999年收入短篇小说集《黄昏里的男孩》③。与《第七天》中频发的“新闻事件”不同,《胜利》讨论的是“日常生活”,让读者得以观察和思考婚姻生活中复杂的精神角力:妻子发现丈夫精神上出轨后,两人如何斗智斗勇共渡危机。倘若把主角“李汉林”和“林红”的名字换作“尼克”与“劳拉”,它就是一篇地道的《纽约客》小说。由于各式各样的偶然,擅写暴力的余华,以一种契佛式的温和面目出现。男主人公李汉林甚至有一个美国短篇小说中的典型职业。他是一个常常出差在外的净水器推销员。 开篇长句快速搭建出的情景,表现了余华非凡的写作能力: “一个名叫林红的女人,在整理一个名叫李汉林的男人的抽屉时,发现一个陈旧的信封叠得十分整齐,她就将信封打开,从里面取出了另一个叠得同样整齐的信封,她再次打开信封,又看到一个叠起来的信封,然后她看到了一把钥匙。”④ 《纽约客》“小说”栏为这一次道德想象的演出提供了一个最为常规的舞台。整页篇幅的配图中,有被打开的抽屉,三支叠起又被拆开的信封,和严格按照小说描写复制的铝制钥匙。相比这些小说中的要素道具,更为抢眼的,是一只最能代表“中文世界”的水果——蜜橘(“mandarin orange”,直译“中国柑橘”),和一本J·K·罗琳(J.K.Rowling)2012年最新长篇《偶发空缺》(The Casual Vacancy)的中译本。这两样暖色调的物件似乎在时刻提醒读者,《胜利》是汉语作品的译文,它发生在当下的时空里,《纽约客》无意将之作为九十年代的作品去处理。 三十五岁的林红认定这把钥匙是这个家庭的“不速之客”: “一个她非常熟悉的人,向她保留了某一段隐秘,就像是用三个信封将钥匙保护起来那样,这一段隐秘被时间掩藏了,被她认为是幸福的时间所掩藏。现在,她意识到了这一段隐秘正在来到……就这样,她找到了丈夫的那一段隐秘。”⑤ 琐碎日常秩序中“隐秘”的张力,让人想到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写于1897年的中篇《回来》(“The Return”)⑥:阿尔万生活在伦敦上流社会,英俊多金。某日回家却发现妻子离家出走,与难看肥胖的编辑私奔了。康拉德以极为稠密的笔力捕捉着阿尔万情感的瞬息万变,他的震惊、屈辱、绝望以及哀伤。妻子因缺乏勇气,又再次回到家中。在重重逼问和责难之后,阿尔万意识到: “他起身时,突然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对‘谜’(Enigma)的信念穿透,确信在他周围眼睁睁就要溜走的,正是生存的秘密——它的必然,无形与罕见。她朝门走去,他紧跟着她,搜索着一个带有魔力的,可以解‘谜’,可以强迫那种天赋屈服的字眼。可根本没有这样的字眼!只有牺牲才能解‘谜’,天赋人人都有。但他们生活的世界痛恨‘谜’,不屑于天赋,只喜欢实实在在,从街上就能买到的东西……她说话时他在‘谜’的轨迹上徘徊,从理智的世界出来,进入情感的地界。倘若她言行的痛苦使他偶获‘谜’这个字眼,那她做过的,说过的,又要什么紧呢?”⑦ “Enigma”一词源于希腊语“ainigma”,一向重视措辞的康拉德用了这样一个罕见的书面语,承载了击中“生存”本身强烈但又意义朦胧的力量:它“必然”,“无形”又“罕见”。同样,一百年后的余华,弃较为寻常的“秘密”不用,改用“隐秘”,强调主体动作本身的“必然”,私域空间的“无形”,和那种令人不安的“罕见”。只是在《纽约客》版的《胜利》中,译者白亚仁将“隐秘”一并译作“secret”,余华改写“秘密”的手法并不为美国读者所洞察。但白亚仁显然意识到,“隐秘/秘密”是《黄昏里的男孩》系列短篇对于现实生活感受的基本关键词,他为这部作品即将发行的英译版添加了一个副标题——《隐秘的中国故事》。⑧ 这两个作品中反复提点的“隐秘的谜”,与易卜生或哈代故事中常有的神秘事件不同。康拉德和余华强调“神秘”,实际情境却直截了当,最终要落回真实本身。《回来》与《女人的胜利》体现了叙事的力量远大于虚构的力量:可怕的不是事件本身,叙述才是重点。康拉德一丝不苟地追求“保真度”,在精确中融入热望,挖掘深度。在与妻子对话的进与退中,阿尔万密切注视自己言说的效果,用发声刺激思维。余华看似随意的心平气和,对于“在哪儿放入什么”,有着同样严格的执行与编排。两位作家在措辞语感上详细具体,在叙事上遵守事实。这种对自我知觉细密捕捉的小说风格,需要一种更诚实,更推心置腹,包含更多技巧、智慧与情感的写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