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中篇小说处女作《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在《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上。这部小说是路遥作品首次在我国大型文学刊物上的亮相,并于1981年荣获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这部小说的发表,前所未有地提升了路遥文学创作的自信心。随后,他才有中篇小说《人生》以及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问世。考察这部小说的发表过程,对于研究路遥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新时期之初,担任《延河》文学杂志编辑的青年作家路遥,还只能在编辑之余,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当时,文学界拨乱反正,作家的创造性劳动得到极大的鼓励,这对于心性刚强的路遥来说,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路遥一边冷静地审视着文坛动向,一边认真思考与创作。 1978年,就在“伤痕文学”铺天盖地之时,路遥以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文革”武斗为题材、以“文革”前夕担任延川县委书记的张史杰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这篇小说没有迎合当时“伤痕文学”发泄情绪的路子,而是进行彻底的“文革”反思,塑造县委书记马延雄在“文革”中为制止两派的武斗而进行飞蛾扑火式的自我牺牲。它是路遥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的题材,一则路遥有在“文革”武斗时的亲身经历和生死体验,写起来得心应手;二则他对当时的文艺政策走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认为“伤痕文学”虽是逞一时之快发泄情绪,但文坛终究要有一些正面歌颂共产党人的作品,而他的这部作品的“着眼点就是想塑造一个非正常时期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人”。在创作手法上,这部中篇深受法国作家雨果《九三年》的影响。《九三年》写的是在光明与黑暗短兵相接时英雄主义的闪光。路遥在这部中篇中也想来个土崩瓦解的结果,在矛盾的最高潮结束。他下定决心创作这部与当时的文坛潮流有些不甚合拍的中篇,是一着险棋,剑走偏锋。很多年后,时任《延河》诗歌编辑的晓雷回忆:“我看过后的第一感觉是震惊,既震惊这部小说的真实感和我的朋友闪射出来的令我羡慕甚至嫉妒的才华,又震惊于这部小说主题和思想的超前。那时我的思想还深陷在“文化大革命”好的长期喧嚣形成的藩篱中,而如今由我的朋友捧出一部讨伐“文化大革命”的檄文,怎能不让我感到惊恐呢?但我的真诚认可了这作品的真诚,我毫不含糊地肯定了它,并表示我的支持。我们在共同商量这作品的题目,似乎叫作‘牺牲’,意思是表面写一位县委书记在‘文化大革命’的批斗中牺牲了,实际深意表明不仅这位县委书记是‘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而且所谓的‘造反派’和‘保守派’都同样是‘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不仅晓雷看到这部小说时叫好,《延河》副主编董墨也有同感,路遥拿出这本小说的初稿让他看后,他认为:“这个中篇小说与当时许多写‘文革’题材的作品,有很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是作家着眼点的不同。” 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被彻底否定,而路遥以“主题先行”的方式,进行“文革”反思,这不能不说具有思维的前瞻性。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后,文学编辑们能否完全领会路遥的创作意图,这也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写成寄出后,路遥的心也就随之悬了起来。这部中篇先是《延河》副主编、路遥的恩师贺抒玉推荐给某大型文学刊物的主编,不久被退了回来;又寄给一家刊物,二次被退回。两年间,接连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型刊物,在“周游列国”后,都被一一客气地退回。每次投稿后,路遥都在等待发表的焦虑与煎熬中度日如年。而那时的陕西作家却一路高歌,莫伸的《窗口》与贾平凹的《满月儿》在1978年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忠实的《信任》和京夫的《手杖》又分获1979年与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陕西已有4位作者在全国获奖,而路遥却出师不顺。 这样,路遥的创作一直在中篇与短篇之间犹豫,他甚至重新捡起短篇,先后写出了《在新生活面前》《夏》《青松与小红花》《匆匆过客》《卖猪》等作品,这些短篇小说仅仅是发表与增加数量而已。 当《惊心动魄的一幕》再次被退回时,路遥甚至有点绝望,最后他将稿子通过朋友转给最后两家大刊物中的一家,结果稿子仍没有通过,原因仍是与当时流行的观点和潮流不合。朋友写信问路遥怎么办?路遥写信告诉他转交最后一家大型杂志——《当代》,如果《当代》不刊用,稿子就不必寄回,一烧了之。 1980年春天,就在路遥彻底灰心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幸运之神终于降临到不屈不挠的路遥身上。过不多久,《当代》编辑刘茵打电话到《延河》副主编董墨那里,明确地说:“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秦兆阳同志看过了,他有些意见,想请路遥到北京来改改,可不可以来?”董墨很快把电话内容告诉路遥,路遥欣喜若狂,他终于看到所期望的结果了。《当代》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杂志的“四大名旦”之一,有“直面人生,贴近现实”的特色,以发表现实主义作品为主,整体大气、厚重,能在《当代》上发表小说是每个作家所梦寐以求的事情。 1980年5月1日那天,路遥激动地给《当代》编辑刘茵写了一封长信,诚恳而详细地阐释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动因、思路乃至写作中的苦恼。这封信件,是目前路遥本人关于《惊心动魄的一幕》最系统的创作阐释。他甚至明确地告诉《当代》编辑:“我曾想过,这篇稿件到你们那里,将是进我国最高的‘文学裁判所’(先前我不敢设想给你们投稿)。如这里也维持‘死刑原判’,我就准备把稿子一把火烧掉。我永远感激您和编辑部的同志,尊敬的前辈秦兆阳同志对我的关怀,这使我第一次真正树立起信心。”同时,路遥还提出“想在校样上改一改个别不妥的地方”。路遥忐忑不安的心情在信中有清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