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巍峙简介:1916年出生,江苏东台人。1934年在上海参加进步出版工作及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开始创作歌曲。1937年抗战爆发后,去山西前线开展抗战宣传组织工作,不久在西安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7月1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副主任,率团到晋察冀边区工作,并任北方分局文委委员和晋察冀边区音协主席。1944年奉命率团回延安,在鲁艺戏音系任助理教员及鲁艺文工团副团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晋察冀边区张家口市,历任张家口市委文委书记、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工团团长和音乐系主任、华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员等。建国后,历任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第一副部长、代部长,中国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创作歌曲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十里长街送总理》等。曾参加领导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演出。出版有《文艺问题论集》等。 采访人:孟远 采访时间:2004年10月28日下午 采访地点:周巍峙先生家中 孟远(下简称孟):首先,请您谈一谈您和西战团的情况吧! 周巍峙(下简称周):我在上海就开始了革命工作。最初,在《申报》当学徒。1934年底1935年初参加了左翼的文艺活动、歌咏活动。1935年参加了田汉领导的一个党的外围组织。然后先去山西,1938年才到延安,在那里待了两个月,就去了前方,带领西战团到晋察冀去了。我们一去就五年半,1944年5月才回到延安。因为我们是中央直接组织的团体,到时候要回去汇报工作,重新给任务。此前,曾回过一次,但敌人封锁得很紧,没有回成。彭真等回延安筹备七大,他们少数人走了,我们这个团走不了。这次回的时候,封锁依然很紧。记得一次我们从第一天下午一直走到第二天天明,一走就是20多个小时。天一亮,大家一看,都吓坏了,因为我们都穿着老百姓的皮袄,皮袄一打水,都长了,好像吊死鬼一样。 孟:在晋察冀的时候,您听说过“白毛仙姑”的传说吗?当时,老百姓是怎么讲述的? 周:我听说过。都是老百姓的传说,说仙姑爬山越岭,如走平路,像仙家一样,腾云驾雾的。这个故事在唐县、完县、阜平一带多一些。 孟:西战团的大部分团员都听说过这个故事吗? 周:不一定都听说过,和老百姓在一起的时候就听说了。邵子南收集了很多关于这个传说的资料。 孟:请您谈一谈邵子南在前方有关“白毛女”的创作情况? 周:没写歌剧之前,邵子南在敌后已经开始酝酿写诗歌“白毛女”了。他是有准备的。但长诗的完成是在写完歌剧《白毛女》以后,1951年由西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孟:您看过邵子南在前方创作的诗歌“白毛女”吗?它和后来出版的长诗《白毛女》有什么不同? 周:我看过,在我们的文学组已经讨论过这个事。那时的人物情节和后来出版的长诗《白毛女》差不多,前边差不多,后边就是另外写的了,我也没有对照过。 孟:回到延安以后,“白毛仙姑”的故事怎样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周:回延安以后,为筹备七大的献礼节目,周扬开会,问我们前方的人员,有没有什么素材提供。邵子南就介绍了“白毛仙姑”的传说。周扬说,一个女孩子逃到山沟里三年,头发都变白了,很有浪漫色彩啊,可以写个歌剧嘛。因为邵子南非常熟悉这个故事,在前方搜集了很多资料,又写过“白毛女”诗,所以就由他执笔写了。1944年夏秋之间开始写作。我没有参加是因为给我的任务是要排三个前方的话剧,一个是《粮食》,一个是《敌后合作社》,一个是《突围》,也是准备给七大献礼的。当时,我在鲁艺负责“前干班”(就是“前方干部训练班”)和“地干班”(“地方干部训练班”)。“前干班”大部分是从晋察冀回来的,也有少数其他地方的。所以,鲁艺是准备拿这两个晚会——三个话剧,一个歌剧——献给七大的。我没有具体参加《白毛女》的创作和排演,但许多排练和讨论我都参加了,提了很多意见。所以,过程我还是比较清楚的。因为这个歌剧主要演员都是西战团的:一个王昆、一个陈强。张庚有一篇文章专门谈到西战团带回一个“白毛女”的故事。 《白毛女》排了一幕后,为了配合整风运动,主要演员都到中央党校,去排苏联的话剧《前线》,反对官僚主义。排完这个话剧以后,回来又接着排《白毛女》。那时候,组织了三人小组,有贺敬之、王滨,邵子南也在。丁毅后来才加入。具体领导是张庚。邵子南那时还是单独写,后来才组织了一个集体。 孟:据说,后来邵南退出了创作组,他为什么要退出呢?是创作组内部有分歧吗?分歧在什么地方? 周:邵子南在写作中间申明退出。他当时在鲁艺文学系,我们在戏音戏,他在文学系贴了一个大字报,将创作分歧写出来,声明退出。为什么分歧?就是因为关于喜儿所谓动摇的处理,我们都不同意。她的父亲死在黄世仁手中,那么惨,自己又被抓来、被强奸,当个仆人还有幻想,好像嫁给黄世仁就可以(摆脱苦难),这和后来的性格发展完全不同邵子南不同意这么写喜儿。现在歌剧中的一些人名、情节等还是沿用邵子南的,欧阳山在他的文集中有专门的叙述。 孟: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面的分歧吗? 周:分歧主要在这一方面,其他我就记不得了,因为这一点我也有怀疑,和邵子南有同样的意见,所以记得比较清楚。后来有人说,人都有一分钟的动摇。创作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物。这么惨的故事,突然黄世仁说要娶她,说你的好日子到了……骗她,她就接受了。这样写不下去的但后来还是改了,改成动摇,大家都反对。艺术创作,要创作典型,思想变化有一个过程,否则,根据不足。要是普通农村女子被强奸了,斗不过地主,也就认了,做个小啊什么的。有人说服我,生活中不是有这样的人物吗。我说农民女儿有各式各样,为什么非要选这个动摇呢?她有血债,她要报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