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是前几年我写的一篇报告,算是旧作了。本意是为某课题结项,只求在专家审定这项“研究”是否合格的会议上宣读一下,获得通过罢了。我当初并不打算发表的因由有二:一是我对过去的中学语文教育虽略知一二,比如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的“红领巾教学”到“加强语文政治思想教育”,到“双基教育”(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来来回回的情景我都是亲历,但对于近几十年来中小学校课内外是如何在教中国语文和学中国语文的(主要是汉语文),我便只有耳闻,没有目睹了。即便今日之学校自然是由昔日之学校迤逦走来,究竟也是隔膜,不免要在报告里说外行话的。二是交调查报告的时间比较紧迫,我在观点上、文字上都已无仔细推敲的余地,一旦写毕即成定局。假如由着我自己的性情来写,文章的时空应再宽大些,酝酿得充分些,也要争取写得流丽漂亮些。如是不想发表,那就保留此类文体的简明直截、扼要干净就行了。不料之后的结项反映尚好,询此文在何处刊用者有之,建议应全文发表者有之,就像一个滚烫的山芋在手里都搁凉了,方拿出来现丑。如果说“日记”有写给自己私人看的,和一开始就是为别人、为出版而写的这样两大种类的话,那么“调查报告”也是内外有别的。本报告从起初不预备示众,到现在终于公开发表在专业刊物上,它的优劣之处,明眼的读者也就十分了然了。 做“中学语文和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探讨现代文学进入语文教材后的主要症结所在,是个老题目。我们的做法与专职语文工作者的不同处,是在于把中学生的接受要求、接受实际能力,与现代文学本身都看做是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后者,更强调百年的现代文学正进入它的“经典化”初期。这个初期不仅表现在作家文学史地位的升降,作品读者面的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等方面,还表现为这种升降大小变异的不确定性、模糊性、过渡性。所以,鲁迅作品进入教材的每一步都能深深地触动社会的神经,“五四”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才会隐隐地、远远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翻动暗流:语文教育无小事。 现在,全社会都关心着汉语文的今天和明天。电视里的汉字听写大会虽然所出的题目还可斟酌,那些天才的学生是凭长期阅读还是凭短期背诵字典才认识那么多难字也可讨论(不是说不可以背诵,钱鐘书先生年轻时就依字母顺序默读词典和百科全书条目,但勿忘一般学生习字的主要途径为何),但一时引起人们欢迎举办这类节目,给予极大的关注,则是肯定的。大家心里有笔账,下一代中国人的读写能力与思想能力、思维能力,语文修养和现代中国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文明程度,均息息相关。但是我们的耳中,也时时听到社会上的不同声音,其中包括数次哄传“鲁迅被逐出语文教材”(实际只是调整或减少篇目),或说在目前体制下语文一张卷不过是个平均数,语文也快被“逐出”高考了等等。据此,我联想到本报告的现实针对性并未完全过去。这篇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他们即使年幼,但对鲁迅的价值,对朱自清、沈从文等人的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作为现代中国文化一份遗产的作用,还是不糊涂的。这报告里各种统计的枯燥数字,可作一证明。而对于我,这是个纪念,它引起我对往昔的记忆,并且留下了我对中国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良好愿望。(2013年9月28日吴福辉补记) 本课题项目的名称原为“中学语文与中国现代文学”,2006年年末申请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的“课堂内外基金”获准。2007年开始启动,由我担任项目主持人。我有过二十年的中学语文教育经验,后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又三十年以上了。课题组成员陈啸副教授,已有在中学、大学进行语文教育的经历。课题组一度拟增加一线语文教员参与,做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调查,终因重点校教师工作过于繁忙(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而放弃。现在的研究保持了专业人员的学术分析特色,不免部分地脱离教学实际,可与其他的研究成果相参照,进行更宏观的考察。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陈啸根据吴福辉指导后设计的问卷,先后在安徽省淮北市萧县中学、淮北市开渠中学、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开封市第十五中学、江苏省南通平潮高级中学、南通市紫琅中学等三省六校,向师生主要是学生进行语文调查,收获颇丰。当时选择的学校,考虑了城乡合理分布,因而包括了都市、城郊、县城、乡镇各类,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各半。采访的学生对象,因考虑到问卷内容涉及各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学教材,除一校是初三学生外,余皆为高三学生。陈啸2009年在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文,已发表。现由我在2010年利用陈啸的调查问卷,重新进行统计、分析,做项目的总结性论文。我们利用了同样的材料,但观点不尽相同,所以此文由我单独署名。 一 具体选题的适当调整 “中学语文与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此之下,当年我们确定主攻方向的时候,避开了历来的成果,如民国以来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现代文学作品的历史统计和演变分析,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经验,中学现代散文教材的选择等,而是确定了三个具体课题:一是中国现代文学进入“经典化”的历史进程之后,中学语文教材目前有无反应,有什么反应。二是自1997年中小学语文教育那场大讨论后,人们关心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入语文教材是否可以修改,如果修改,它的文本依据、学生的接受依据何在。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当代性和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之后如何保持人文意义、语文意义两方面的时代活力,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这三个题目相关的,还列了如鲁迅、老舍等具体的现代作家作品,何人、何作品更受学生喜爱、更适宜学生学习,语文教师对于不断“重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应如何储备、再学习等子题目,应当说,后来的课题基本上是循着这一框架进行的,但也做了必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