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3)06-0247-03 一、弱者心态的文本表现 1.父爱缺失的“孤独者” 在郁达夫的小说中,父亲形象总是缺失的。从《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到《迟桂花》,我们难觅父亲的影踪。《沉沦》中的主人公“我”,三岁起就没了父亲,一直由母亲承担家庭的重担,这与郁达夫自身的经历极为相似。在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的家庭观念中,父爱的缺失对一个男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于是,自卑、怯懦、孤独、缺乏阳刚之气,成为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的通病,父爱缺失的“孤独者”在郁氏小说中比比皆是。 2.贫病交加的“漂泊者” 心灵上的弱者或许还能通过后天的历练加以弥补,身体上的孱弱在那个医疗不甚发达的时代则是致命的,因为它直接限制了一个人生命的长度。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总是多病多灾的,肺病、脑溢血、胃病是经常出现在小说中的病症。身体上的不适往往导致精神上的颓废。但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绝非阿Q式的人物,自甘堕落,自取其辱,却往往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悬壶济世的理想,不甘心做农民,不愿被土地所拘囿,还有着一颗知识分子的博大情怀,这样的人遇上那样的时代,一生注定要漂泊。 3.情场失意的“落寞者” “爱与性”,是郁达夫小说中永恒的主题,“性意识是郁达夫关注的核心”[1](P71)。不可否认,作者这样安排有博人眼球之嫌,但比较同时期同题材的其他作品,郁达夫作品中的性爱描写还是相当隐晦和艺术化的。在冲破封建礼教桎梏的五四精神的影响下,在提倡“人的解放”的思想大潮的涌动中,很难说这不是一个进步!郁氏小说中男主人公的恋爱史似乎永远都不是很顺利,他们往往追求并向往着爱情,但在现实中却屡屡碰壁,从而陷入一种苦闷和颓唐。在他的小说中,每当故事情节距离“性”只有一步之遥时,都戛然而止,将爱情引向他途。比如,《迟桂花》中“我”对“莲”的爱慕,男女之情呼之欲出,但最终由于男主人公的软弱,把感情最终引向兄妹之情。 二、“弱者心态”探因 1.个人经历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作为中国现代“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创始人,郁达夫的个人经历与作品的关系非常紧密。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主人公大都以“我”、“他”指代,“于质夫”这个称谓在《茫茫夜》、《秋柳》等作品中多次出现,亦可视为作者自身形象的代言。这种作者操刀写自传的方式,一方面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但另一方面,囿于这种资料的权威性,后人可发挥的余地不大,失之客观的弊病也显而易见。 童年经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性格在这一时期受环境的影响开始被塑造。郁达夫的童年一直被贫穷、饥饿、孤独所笼罩。“我的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父亲早亡,一家的经济重担全落在母亲一人身上,家境的一贫如洗使童年的郁达夫饱尝贫穷的滋味。他小时候买不起一双皮鞋,母亲受到商人的侮辱,此事对他的精神刺激很大,“拼命地读书,拼命地和同学中的贫苦者相往来,对有钱的人、经商的人仇视等,也是从这时候而起的。……直到现在,觉得这一怪僻的性格,还是改不转来。”[2]贫穷导致的仇富心态使郁达夫对权势商贾一直愤恨和蔑视,而这种强烈自尊心掩盖下的内在心理机制却是久久挥之不去的自卑感。父爱的缺失,兄弟姐妹不在身边,母亲忙于家务而无暇照顾,致使年幼的郁达夫逐渐养成孤僻寂寞的悲观性格,再加上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性爱方面变得很压抑并怀有强烈的羞耻感,他说:“从性知识发育落后的一点上说,我确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最低能的人。又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境的结果。怕羞的心、畏缩的性,更使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又说:“我虽则胆量很小,性智识完全没有,并且也有点过分的矜持,以为成日地和女孩子们混在一道,是读书人的大耻,是没有出息的行为。”[2]自卑、孤独、性的苦闷和压抑,童年的精神创伤,似乎是郁达夫弱者心态形成的最好注脚。 2.大环境下的“时代病” 从社会根源上考察,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弱者心态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不无关系。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年代,很多知识分子怀着一腔报国的热血,投身到改良社会的大潮中,但在战乱年代里,他们竟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知识分子的美好愿景很快便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破。这种无力和归属感的缺失使得他们在现实面前变得迷茫、退缩、自暴自弃、顾影自怜。理想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冲击着知识分子的魂灵,这种畏葸软弱的表象之下所折射出的知识分子内心的煎熬和挣扎,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观照,还有另外一层社会因素亦不能忽略:旧式封建婚姻问题。这几乎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都要面临的抉择。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随着政权更迭带来的社会思潮激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不同的文化交织在一起。作为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站在“矫枉必须过正”的立场上进行批判,他们对旧式婚姻深恶痛绝,成为社会上倡导“婚姻自由、恋爱自主”的急先锋。但我们发现,封建包办婚姻传统中“先结婚、后恋爱”的模式已经使两个人日久生情,当知识分子勇敢地追求新的幸福,对旧爱进行切割,势必会给自己带来感情上的撕扯,婚姻的不幸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