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4)01-0001-10 在政治世界中,长期流行着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划分。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阿特巴赫曾借鉴其博士生导师①、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的中心-边缘理论[1],将世界高等教育场域划分为中心和边缘两个部分。在1980年发表的《作为中心与边缘的大学》一文中,阿特巴赫指出,当我们将中心-边缘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时,意味着中心机构是研究取向的,是国际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而边缘机构则不是创造性的,只是复制国外所创造的知识。第三世界的大学是边缘机构,这些大学学习工业化国家大学的办学模式和研究成果。[2] 尽管中心-边缘理论模型仍具有解释力,但有学者警示应注意该理论在当下的局限性。[3]本文认为,中心-边缘理论主要存在如下缺陷:第一,在事实层面忽略了中心国家内部的差异性,无法解释美国相对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若干指标上的巨大优势地位;第二,从理论层面无法解释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体系普遍存在的美国化趋势;第三,过分强调中心国家的影响,忽视了边缘国家地方性实践的自发性和原创性。 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对世界高等教育体系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本文在综合分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在读生数、博士毕业生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或高等教育在读学生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高被引作者数、世界排名前200/500名大学的数量(以上海交大排名为依据②)等指标的基础上,尝试将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粗略划分为五大梯队,并对这五大梯队的特征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抉择。 当然,在分析不同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实力时,可供选取的指标很多。本文之所以选择上述指标是基于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质量的考虑,这两大维度基本可以衡量一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态势。在规模方面,主要考虑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在读生数两个指标;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因此在衡量质量时主要考虑这两个方面。科学研究质量的跨国比较有不少可采用的指标,这里采用公认的指标之一——高被引作者数。和科学研究质量相比,人才培养的质量缺乏跨国比较的客观数据,我们选取博士毕业生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或高等教育在读学生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来衡量,因为该指标最能说明一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吸引力,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国所提供的高等教育的质量。同时,为考察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我们还选取了世界排名前200名大学的数量、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学的数量两个指标。 一、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五大梯队及其特征 基于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分析,我们大致将世界高等教育体系划分为若干个梯队。需要说明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大致的划分,意在从宏观上反映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质量格局和权力格局,为客观判断中国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提供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分类,无意对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一一归类。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238个国家、地区,要对所有国家、地区进行详尽的分类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为此,需要进行简化。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全世界238个国家、地区中,仅有43个国家、地区有大学入围世界大学排名前500强。本文将其他195个国家、地区归入最后一个梯队,然后在综合考虑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对剩余43个国家、地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进行归类分析(见表1)。当然,即便对这43个国家、地区,在分析中也不可能一一涉及,而是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分类所反映的格局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实力的变化,它们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在未来均可能大幅提高其高等教育质量,跻身第二梯队。 1.第一梯队:美国 美国属于第一梯队,其特点是实力超强、规模超大。无论是高等教育规模、科研实力,还是其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非常明显,哈佛大学连续11年蝉联全球第一,前20名中有17所大学来自美国,前500强中美国高校的数量接近1/3。20世纪30年代之后,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第一强国,1930-2009年,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人约占60%,这一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绝对领先地位。[4]2009年全世界高被引作者数中,美国有4124人,排名第二的英国有374人,而中国大陆仅4人。 作为第一梯队国家,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公私立大学并举的高等教育体制、多渠道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以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大学管理体制、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等。美国极其发达的私立高等教育体制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尽管包括中国、日本等国家都在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但就私立高校所获捐赠以及学术声誉而言,这些国家均无法与美国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