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4)02-0007-07 一、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自1998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取得了很大发展。普通本专科招生总数由1998年的108.4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680.9万人,为1998年的6.3倍。其中本科招生总数由1998年的65.3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351.3万人,为1998年的5.4倍;专科招生总数由1998年的43.0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329.7万人,为1998年的7.7倍。各学科大类①的招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2个学科大类招生规模增速高于平均增速的学科大类有管理学(11.9倍)、艺术学(11.2倍)、医学(7.1倍)、教育学(7.0倍)、工学(6.4倍)。其中各学科大类招生数占总招生数比例上升明显的学科有管理学(上升10.7个百分点)、艺术学(上升3个百分点)等,下降明显的有理学(下降6.1个百分点)、法学(下降3个百分点)、文学(下降2.6个百分点)、农学(下降1.3个百分点)等。在2010年,本专科合计招生数最多的前5个学科大类依次为工学(250.6万人)、管理学(154.7万人)、文学(58.3万人)、医学(52.4万人)、艺术学(46.3万人)(见表1)。
然而,普通高校招生的大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最典型的是:劳动力市场对相关专业人才量及文化层次结构的需求变化未能引起普通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培养层次的变化,造成部分毕业生与人才市场之间出现供过于求(即结构性过剩)、供不应求(其中供不应求中包括各文化层次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过少、高文化层次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不足等情况,即结构性短缺)的现象。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早期是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的结果;后期是宏观调控不力,各地、各校自行其是所形成的混乱局面,两者都造成了社会人才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1],此外还有学科专业自主发展与主动调整的机制、体制尚未建立,学科专业内部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2]等。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的后期阶段,提升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特别是占主体部分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离不开对高质量教育的不辍追求,其中优化科类专业结构成为重要的着力点之一[3]。 二、面向人才市场的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策略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发展受学科自身发展逻辑影响,同时也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本研究以普通高校教育事业数据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为依据,在对普通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②的基础上,提出如下调整策略。 (一)压缩文科类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扩大理科类专业的招生规模 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于把科类与专业区分为“文”、“理”两大类,理、工、农、医等学科归属为“理科类”,文、史、哲、法、教、艺、经、管等归属为“文科类”。新中国成立后,受我国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举办了大量以实体行业为特色的院校,将相当部分的社会科学视为“伪科学”,结果造成长期以来,理科类专业招生偏高,文科类专业招生偏低。改革开放后,随着对文科地位的重视及依法治国等理念的推进,对财经、政法、管理等人才需求大增,使得这些科类的招生有所增加。特别是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因为超常规的发展导致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一些高校的扩招主要是通过大量举办成本较低的“文科”专业实现扩招,而政府主管部分又缺乏对专业布局的宏观调整,使得在这一段时间里高等教育“文科”的发展速度超过“理科”,文理科的比例失调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甚至有“矫枉过正”之虞[4]。文科专业本专科总招生数由1998年的46.6万人上升为2010年的334.2万人,增长了6.2倍,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2倍);文科专业本专科总招生数占本专科总招生数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43.2%上升为2010年的49.0%(见表2)。
造成文科快速增长的原因有许多:一是从教育行政来看,缺乏宏观调控与专业预警机制;二是从高校来看,专业开设容易且成本较低,易于吸引学生报考等是主要原因;三是从学生、家长、社会群体的角度来看,对文科专业所对应岗位产生了片面的认识,认为其所面临的岗位是“白领”岗位、经济报酬较高的岗位。而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力度加大,经济增长点拉动主要集中在高科技、机械加工制造等产业,理工科特别是工科人才的需求量比文科大一些。文科专业有些是为社会长期和谐发展服务,属于基础学科,这样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少。另一方面,文科生的可替代性强,理工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辅修第二学位等方式掌握文科相关知识,而文科生很难学习理工科的课程,并达到相当的水平。一个没有受到管理学教育的理科学生,做起管理来,不一定比学习管理的学生差。所以在招聘文科学生的时候,招聘单位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发展性,如果文科学生不具备这些素质,就很难找到理想工作。[5]此外,作为招聘主体的企业,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和以效率、利润优先的经营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用人战略,这意味着在学校接受大量理论教育但缺乏一技之长的文科专业学生可能创造的现实价值较少,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自然不占优势。与此同时,企业内部适合文科生的综合管理类职位人员流动性差、更替缓慢,而专业较为对口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则竞争异常激烈,“分流作用不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科生们的选择范围。[6]这些也使得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在麦可思研究院所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3年)》[7]中显示:17个本科红黄牌③专业中,有10个属于文科专业;14个专科红黄牌专业中,有9个属于文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