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近年来引起了高等教育机构、商业资本、互联网公司以及公众的极大兴趣,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的许多高校都已经纷纷加入MOOC的行列。目前,Coursera和合作高校已遍布全球,达到108所,课程也达到565门且覆盖很多学科;英国FutureLearn的合作高校也已经有20多所。在国内,除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先后加入Coursera之外,清华大学也于2013 年利用开源edX 系统建成了“学堂在线”,并发布了一些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MOOC。此外,由40余所高校联合成立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也旨在通过引入MOOC形成优质课程市场化共享机制。然而,正如Lawton和Katsomitros(2012)指出的那样,MOOC的主要创新不是学生能够接触到教师、其他学习同伴、Wiki形式的论坛以及自动测评(这些在我国68所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课程中都可以找到),而是依据MOOC课程中学生们的表现数据为企业提供诸如将学生与未来工作相匹配这类服务,从而把学习的成本从学生转移到未来的雇主身上。同时,许多MOOC的运营形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因为它们依赖于风险投资和基金支持,而这要么要求投资回报,要么需要一个无需资金持续支持就可以持续发展的模式。未来也许会出现新的MOOC商业模式,但教育机构现在所面临的机遇和选择却很有可能对机构自身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 尽管MOOC的未来发展还有一些不确定性,但MOOC事实上已经开启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变革的战略讨论,并促使现有的在线教育提供者重新思考在线学习和开放教育在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袁莉等,2013)在这些战略讨论和思考中,一些重要的问题包括:MOOC究竟对高等教育意味着什么?MOOC是否颠覆了高等教育的商业运营模式?MOOC是否对现有学位课程的提供模式造成威胁,会不会造成一些高校的消亡?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许可以从一些教育领域之外的理论中找到一些有价值的视角,而破坏性创新理论就是其中一个值得参照的理论。该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为什么一些创新行动使用新技术开发了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瓦解了已有企业所占有的市场。而MOOC也具有类似的特点。它通过使用社会广泛接受的信息传播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形成了新的教与学形式,冲击了高等教育的现有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从破坏性创新理论来分析MOOC现象,有助于丰富我们对MOOC及其对高等教育影响的认识。 二、破坏性创新理论 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s)理论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Christensen教授提出的,用来描述一种开始时根源于低端市场、功能简单的产品和服务,之后无情地侵占高端市场,并最终取代已有竞争对手的过程。Christensen等(2003)区分了两种影响组织和商业的创新形式: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s)和破坏性创新。维持性创新是对现有体系的改进,针对的是高端产品和市场;而破坏性创新通常以较低的价格,或针对新的用户群体,或针对现有用户的新需求,设计开发出新产品或服务,从而建立一个全新的市场。通常情况下,破坏性创新把新技术与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整合在一起。总的来说,维持性创新定位于高端用户,这些用户期望现有产品或服务更好,而且他们也准备好了支付更多的费用——尚未满足型客户。相比之下,破坏性创新并非旨在为现有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而是旨在打破旧的市场、开发新的市场,或者定位于现有市场的低端用户,为这些用户提供性能比现有产品逊色一些的产品,但这些产品价格低廉,能吸引一些用户——过度满足型客户和非消费型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产品的性能会得到改善,并会向高端市场挺进,最终与已有的市场领跑者展开竞争。破坏性创新在起始阶段具有的特征包括:较低的毛利润、较小的目标市场、较为简单的产品和服务。由于低端市场的毛利润比较低,因此高端市场中的公司对这类市场往往并不怎么感兴趣,而这也为新的破坏性创新在低端市场的诞生提供了空间。 Christensen等(2003)指出,已有的市场领跑者通常很擅长利用维持性创新以使公司获得短期的增长,但是新成立的公司则会采用破坏性创新。这样,不同的组织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应对破坏性创新所带来的挑战。对于那些已经存在的组织,理解破坏性创新的过程很重要,因为这可以使这些组织赢得重要的新市场或找到维持现有商业的方法。为了避免被外部的破坏性创新公司击败,老公司经常会建立一些小的子公司来扮演这种新生力量。这些小公司使用新的资源、运作过程和商业模式生产一些新的面向低端用户的产品,同时子公司相对独立,可以不受母公司产品性能评价体系的影响。对这些新生力量而言,以破坏性创新的身份探索低成本市场中新的商业模式并获得足够的投资回报是必要的。 三、MOOC在高等教育中的破坏性和创新性 1.MOOC具有破坏性创新的一些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