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3)06-0018-12 一、研究的缘起 在近十多年来的中国政治发展中,有一种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即随着中国高层政治领导人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持续提高,大批接受过工程技术专业训练和从事过工程师职业的干部进入了最高领导层。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政治从“革命家时代”步入了“工程师时代”①。进一步的考察还会发现,在这个担任高层政治领导职位的工程师群体中,以工科教育著称的清华大学做出了最大且最重要的贡献。例如,在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上,先后都有9名清华毕业生当选为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在中共十六大上更达到了一个峰值,共22位清华毕业生进入了中央领导机构;到中共十七大时,有清华水利工程师背景的毕业生出任了国家主席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这一现象固然与清华的历史地位、学生质量和教育质量有密切关联,但更进一步研究会发现,在这些出身清华的具有工程师背景的高级领导者群体中,在校期间有过担任政治辅导员工作之经历的明显占有突出的地位。十四大和十五大中央委员会中的清华毕业生全部有政治辅导员的经历,十六大的22位中委和候补中委中有7位有过政治辅导员的经历。十六大和十七大担任最高领导职位的胡锦涛也同样有过担任政治辅导员的经历。另据不完全统计,在担任次一级的副部乃至司局级高级干部的清华毕业生中,有过政治辅导员经历的人更是占有绝对优势的数量。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清华出身的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中,有不少人有政治辅导员经历②。 作为一个百年名校,清华尽管很早就提出“希望成为一造就中国领袖人才之试验学校”③,但是在实践中,从政在很长时间里并不是清华传统。“清华学生的表现以在学术、实业、外交和教育文化方面者居多,而在政治方面者较少”④;即便是1949年以后,作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大学毕业生大多一生专注于专业技术工作,清华的声望也主要建立在专业声望上⑤。那么,为什么十四大以来有如此多的中央领导干部出自清华?一种解释认为,在国家从强调阶级斗争和政治挂帅转向强调经济建设和科教兴国时,工科出身的清华毕业生以“技术官僚”身份获得了机遇⑥。但是,全国著名的理工科大学非只清华一家,为什么唯有清华毕业生在中国政治谱系中如此突出?就这一案例的学缘与政治发展的相关性而言,单一的校友网络解释是否足够⑦?清华毕业的工程师究竟凭借着何种特长在职场上获得优势并上升到更高的政治领导职位上? 实际上,上述政治现象和“清华现象”的产生与清华独特制度设计的初衷密切相关:“政治辅导员制度不仅是我们培养学校党政骨干的主要方式,而且是学校为国家培养党政干部的有效途径,将来在清华毕业生中会出现一批部长、省委书记。”⑧作为该项制度的设计者,蒋南翔更曾指出“说‘清华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应当说,我们不仅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我们是培养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接班人的,包括将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将在你们当中产生。”⑧因此,清华毕业生近年在政治谱系中的崛起,与该校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密切相关,是其设计目标之一。那么,政治辅导员制度究竟如何造成上述现象的出现?政治辅导员的经历为其在职场和政治舞台上获得成功究竟带来了何种优势?政治辅导员区别于他人的特质是什么? 二、研究概念、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所谓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以下简称辅导员制度),指的是蒋南翔(自1952年至1966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任内从1953年开始建立的一种高校学生培养制度。这是清华所独创的一种对学业和政治并重的精英选拔与精英生成制度。尽管全国高校随之纷纷建立了辅导员制度,但与中国其他高校的专职政治辅导员或混合制政治辅导员制度不同,在蒋南翔任内,清华的辅导员一直主要由本校高年级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兼任。 1953-1966年的13年间,清华共选拔和培养了682名学生政治辅导员。本文的主要考察对象是这一时期的清华大学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有学者指出,“1980年代开始走上政治舞台的‘红色工程师’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在著名的工科院校接受了学术和政治训练”⑩;在中国政治结构中担任高层领导职务的清华毕业生大多毕业于1950-1960年代,其中多人属于这682人的辅导员名单;同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有机会访谈的对象主要是1950-1960年代的清华毕业生、尤其是与清华校长蒋南翔(或何东昌)在工作中有过直接交往的学生辅导员。此外,“文革”十年学生辅导员中断,改革开放以后的学生辅导员因教育学本身的年代因素等需要进一步观察与追踪。基于上述诸种原因,本文的研究重点亦主要集中于1953-1966年这一时段。本文涉及的主要文献包括清华校方和相关院系关于学生工作的正式出版物和内部文集、校友口述史、清华文库中的学校和院系资料,文献分析法与半结构性访谈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教育目标的双重性:革命与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