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教育部门强调中央直属学校应将更多的名额投放到中西部欠发达省份和人口大省,可见,相比财经、语言、政法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理工类高校在落实教育公平方面表现更好。 六、距离效应与高校的区域定位 根据前述分析,距离因素始终在高校招生名额分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引力模型,省份距离高校越远,引力越小,高校对其投放名额会越少。实证计量分析也验证了这一假设。在建模中,我们从高校招生成本的角度来衡量距离的影响路径。这里,我们从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上来进一步探讨距离效应。 我国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定位由来已久,央属高校的众多学校名称中含有“华中”、“华南”、“华东”等区域的名称,明确显示出,在中央政府设立这些高校之初,就带有明显的区域定位的色彩。高校的区域性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在历史上招生主要面向的地区,对不少高校当前招生行为仍然存在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内地的大区域分法各不相同,本文按照七大行政区域将全国各省份进行划分③。2010年,央属80所高校在分配跨省招生名额时,都为本区域的其他省份考生提供了相对更多的教育机会。我们引入“优惠度”指标,用以衡量该高校对某区域考生的优惠程度。 优惠度=(高校在某区域招生人数占跨省招生总人数的比例-某区域考生数占全国考生数的比例)/某区域考生数占全国考生数的比例。 优惠度大于0,证明该高校对该区域的分配有所倾斜,数值越大,倾斜越大;而优惠度小于0,则正好相反。具体分析见表5。
从表5可见,各地的高校在对外省的招生名额分配中,普遍对本大区域内的省份有较大的优惠,而对较远区域的省区有所疏远。这是与高校的区域定位相符的,因此,距离效应与央属高校的区域定位是密不可分的。 七、结论与启示 本文推导并运用引力模型来研究我国央属高校本专科招生名额跨省投放问题。首先,本文在高校招生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从理论上推导出跨省招生名额分配的引力模型。随后,本文用引力模型的计量形式讨论了央属高校对外省的招生名额分配问题——为什么一些省份得到的名额多而一些省份较少。对2006年和2010年的数据计量结果表明,各地考生数量、与高校距离远近是解释央属高校跨省招生名额分配行为的核心变量。高校在投放跨省招生计划时,对考生数量多、距离相对较近的地区有所倾斜。不同年份的计量结果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实证的结果验证了引力模型的理论假设,说明了引力模型在研究我国高校跨省招生名额分配问题上,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在推广的引力模型实证研究时,我们验证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在分配招生名额时对于“贫富”地区考生的偏好程度。发达地区(京、津、沪、苏、浙)的央属高校和财经、政法、外语类央属高校,其投放招生名额时向人均GDP较高的省份倾斜,即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能获得更多优惠;其他地区的央属高校和理工类高校,其招生名额投放时向人均GDP较低的地区倾斜,即越是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越能获得更多优惠。 引力模型的假设与验证意味着:不同的高校虽然在招生名额投放行为表现各异,但是在长期的招生实践中,都形成了自身惯例性的固定的招生计划投放模式,这种惯例性的数学表现就是引力模型。若对2006年各个高校对除属地外各省名额分配配比与2010年的情况做相关分析,两年数据的皮尔逊相关系数高达0.942。可见,在属地招生比例大幅减少之后,虽然高校对不同省份名额分配的数量有所增减,但是分配模式(各省的切块比例)上变化非常小,说明高校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 这种惯性有可能消解掉政府对于平衡地区入学机会差距的政策努力。中央政府一直强调通过降低央属高校的属地招生比例来改善各地考生入学机会的差距。但是,事实上,高校招生名额的分配模式可能是导致各地入学机会差距的内在原因。对高校来说,不论其对外省区分配的招生名额总数是增加还是减少,其分配模式都保持相对固定。那么可以预见,在央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进一步减少之后,原有的入学机会较低的省份不一定能够得到提升,而原有的入学机会较高的省份也不一定会有所降低。从实际数据来看,2006年至2010年,央属80所高校的平均属地招生比例由36%降低到29%,与此同时,各地考生进入央属高校几率的变异系数却由0.557升高到0.568,入学机会的地区差距未有下降④。由此看来,如果政策的目标是平衡各地入学机会差距,单纯依靠减少高校属地招生比例而不对高校对外省招生名额分配做出具体调整的话,这种做法可能是难以奏效的。如果政策目标是改善各地区入学机会差距,则中央政府可能需要通过经济、财政、行政等综合手段,对高校跨省招生名额分配的具体行为做出指导和干预。 [收稿日期]2013年4月 注释: ①仅统计中央直属“211”以上层次的高校(去掉其中民族类、艺术类以及个别不易界定属地的华北电力大学),共80所高校(学校名单略)。以下数据处理及推论、叙述及均以此80所高校为样本。 ②根据笔者统计,以上海某理工类央属高校为例,该校2006年属地招生比例与2010年属地招生比例分别为53.87%和30.78%,虽有大幅下降,然而对比2006年2010年跨省招生数据,外地各省获得该校招生名额的配额比例(在该省招生名额/该校跨省招生名额总量)变化却很小,两组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907;以湖北某理工类央属高校为例,2006年属地招生比例与2010年属地招生比例分别为52.16%和42.15%,外地各省占招生配额比例的相关系数为0.990。 ③参考百度百科词条;行政区划。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华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④根据2006~2010年全国高校招生执行计划数据和各省高考报名人数计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