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人文社会科学一面旗帜”之誉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重镇——中国人民大学,近些年发展迅速,社会声望日隆,一改彼时“第二党校”的揶揄之感,高等教育堂皇学府的形象随着“人大学派”的逐渐形成而愈发宏大。 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重要地位非一朝一夕可至,早有定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所新型大学的荣光,全国学习苏联的典范,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约见北京大学校长周林所说的话语“文科,光有人民大学还不够,北大也要办”,再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自然是数十年积累之功。但“人大学派”的说法却是近些年的新现象,而且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本文旨在梳理“人大学派”的发展脉络,探讨“人大学派”的主要特征。 1 “人大学派”的缘起 如上所述,“人大学派”并非一历史称谓,而是近些年的事实。其产生绝无由某一个官方或权威组织所给予,也并非自吹自擂之功,其实乃学界同仁的共识。查阅史籍,最早提出“人大学派”的并不是人大自己的学者,而是学界其他共同体的一些学者。早在1993年的一篇学术论文《我国财政理论更新的历史思考》中,该文作者在梳理我国财政理论发展脉络时,指出:“在‘国家分配论’广泛流行的同时,另一个学派,即‘社会再生产前提论’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故也叫人大学派。”这是“人大学派”这个概念第一次在学术论文中出现,标志着“人大学派”在学术概念话语中的诞生。 然而,从1993年直到2004年,这十数年间,“人大学派”并没有声名鹊起,倒是有些“销声匿迹”,鲜有人问津。2004年,在一部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研究对象的著作《使命——中国人民大学的世纪传奇》中,作者再次提出:“这种带有鲜明经世致用特色和鲜明时代性研究风格的‘人大学派’,已经初露端倪。”这是首次把“人大学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直到2006年10月的一次学术活动中,“人大学派”才又正式回到学术界的话语体系中。在此年举办的“纪念石峻教授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方克立教授认为石峻学贯中、西、印,重视中西哲学的会通和比较研究,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哲学史,提出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同时,石峻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教40年,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术观点和学派风格,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院)已成为独具风格的全国第一流的专业队伍。基于此,方克立提出石峻创立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人大学派”,并得到了与会学者的赞同。这是“人大学派”第一次在学术界的学术活动中被提及,并被承认。 此后,“人大学派”在不同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文章中多次被提及,并成为描述人大这所大学和这所大学的学者独特学术贡献的一个关键词。如2007年在周诚教授80华诞学术研讨会上,周诚教授的学术成就得到了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他提出的土地经济学结构‘三大板块’学说,使得土地经济学学科建设得以科学化,并标志着土地经济学‘人大学派’的形成。” 2010年,随着以《中国法学的“人大学派”》为代表的一系列文章的发表,“人大学派”自身作为主体正式向学术界宣布了她的存在。《中国法学的“人大学派”》一文是学术界第一次对“人大学派”(法学)作深入的探讨,包括其定义、内涵、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对其学术贡献和学术特色作了详细的讨论。可以说,这些文章的发表在学术界鲜明地扛起了“人大学派”的大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人大学者自身作为学派的主体,第一次公开自我宣言其在学术界的独特存在,而之前多少还有些他人“恭维之嫌”。这标志着人大这个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自觉和学术自醒。 此后,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系列活动中,不管是各个学院(学科),还是学校,“人大学派”已经成了一种官方的正式表述,进而打造“人大学派”便成了官方的一种政策宣言或者说意识形态。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座谈会、“新中国财政金融制度变迁事件解读”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上,“人大范式”和“人大学派”都已成为一种响亮的口号和目标,也成为一种昭示。 2 “人大学派”的内涵 世界学术发展史中,学派自古有之,其形成源远流长。在中国,“学派”早已存在,如先秦以及后世的各种学派,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学派”之名,到后世才出现。如宋黄仲元撰《四如讲稿》卷一说:“于时有湖学,有浙学,有江西学派。”中文“学派”一词,限定在“学”,重心在“派”,因“派”而立。“派”者,枝也,分支、支流的意思,具有鲜明的特指性,即学派之为派,乃是其存在区别于其他的根本不同。西方的“学派”源于古希腊。“学派”一词的英文为“school”,德文为“Schule”,法文为“école”,皆源于希腊文“skhole”一词。希腊文“skhole”的本义为“踌躇、阻止、抑制”,引申义为“空闲,闲暇”。而“闲暇”是古希腊人创造思想、研究学术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学问产生的源泉。“闲暇”的活动则需要一定的场所,于是“讲学场所”、“辩论园地”和“公共讲演场所”应运而生,“skhole”则开始派生用以意指“讲学场所”,即众所周知的学校,而后开始指代讲学场所的那些人,进而指由那些人所形成的一个群体。如古希腊最负盛名的“柏拉图学园”(后来形成了“柏拉图学派”,又称“学园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