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3)09-0082-07 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即使被埋没多年,但到了一定的时候,还是会被人发掘出来,不至于完全被遗忘。西北联合大学便是这类一度几乎被历史湮没,但今天却很有必要重新加以发掘和认识的高等教育机构。 抗战时期存在的西南联合大学,至今仍声名显赫,为人们津津乐道。但与之同时诞生的西北联合大学,命运却大不相同,相当长时期以来不仅一般人多没听说过,甚至许多高教研究界的人士也不知其名。然而,随着2012年首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的举办,以及报刊上许多有关西北联大的文章发表之后,埋藏在历史深处的西北联大的教育记忆被重新唤醒。打开尘封的历史,刮垢磨光,人们发现西北联大自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在。本文首先简要论述抗战时期的联合大学体制,继而分析首次全国统一招考时的西北联大和南郑考区,最后论述西北联大的独特命运与历史意义。 一、抗战时期的联合大学体制 只有把西北联大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整个联大体制的背景下来考察,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出其特点与意义。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后来,长沙临时大学改为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4月3日,教育部下发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的《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该方案规定:“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现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院逐渐向西北陕甘一带移布,并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院系仍旧,经费自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份起由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各原校院经费各支四成为国立西北联大经费。”[2]于是,西北联大经过艰难跋涉,翻越秦岭,迁到南郑(今汉中),分布在南郑城区和城固县等地办学。 1938年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工学院与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为西北工学院;西北联大农学院则迁往陕西武功,与当地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改组成立西北农学院;教育学院改称为师范学院。1939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改称为西北大学,共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4个学院。不久,师范学院和医学院又相继分别独立为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文理、法商学院组成西北大学。1940年,西北师范学院开始逐渐迁往兰州,成为现今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 与当代出现的不少以“联合大学”为名的高校不同,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联合大学,体制独特,特色鲜明。当今的联合大学多是实质性的联合,有校长、副校长。抗战时期的联合大学则是“统分结合”的联合,其体制类似于联邦制的大学,或者类似于独联体的大学。例如西南联大,当时在全国高等学校的名册上,已看不到原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仅有西南联大。但原有的三校在西南联大之下,还保持一定的格局,只是三校越到后来界限越趋向于模糊。抗战时期最著名的联合大学是西南联合大学,其次是西北联合大学,另外还有一所更被人们遗忘的联合大学是1942年1月才筹备的东南联合大学。东南联合大学在福建建阳,由暨南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30多所公立、私立专科以上学校联合组成。但是到1942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又决定将东南联合大学归并到其他大学。因此东南联合大学筹建才一年,命途比西北联合大学更为多舛,但其体制与西南联大、西北联大两个联合大学类同①。 这种联大体制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校务委员会,由组建前各校校长出任常委。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是权力管理机构,有三位校长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前两位老教育家为了支持校长负责制一元化领导,公推年轻的梅贻琦校长主持校务,他们两位退居二线,留守重庆,从国民政府教育部方面谋求对西南联大的实力支持。西安临时大学也不设校长,指定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四人为常委,由常委商决校务。西北联大沿袭西安临大制度,由校务委员会、常委商决校务,后来即使有校长,但地位仍不高于常委。这从现存1939年颁发的西北联合大学毕业证书上常委在前的排序中可以看出来。西北联大及其子体高校主要是精神上的统一。在临时大学和联合大学期间,虽然西北联大有形式上的统一,但各校还相对独立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毕业时发给的毕业证上,都有原有学校的公章。1937至1939年,西北联大毕业学生660余人,仍发给原校证书。[3] 抗战时期的联合大学有共同的校训、校歌、校徽。例如,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校歌是冯友兰作词、张清常作曲的《满江红》。1938年10月19日西北联大第四十五次校常委会议决议,以“公诚勤朴”为校训,并聘请黎锦熙撰写校歌歌词。因此,对外界而言,联合大学是一所大学;但对内而言,组建联合大学的各校还是有一定的分野,其体制如西北联大校歌开头的四个字:“并序连黉”。 在西北联合大学分立为五校以后,虽然各自的独立性得到加强,但西北联大各子体高校之间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最先分出的西北工学院与西北大学在近两年的时间共有一位校长。西北师范学院虽然在1939年8月名义上分出,但直到1944年11月完全迁兰州前,一直在城固与西北大学合班上课,90%以上的教授合聘,共用图书馆等教育资源。西北医学院1946年8月复与西北大学合并回迁西安。五校联合招生、联办先修班、联办社会教育、联合创建西北学会,甚至联合争取权益,对外共同发声。西北联大“公诚勤朴”的校训为大多数学校所承续,或直接继承(如西北大学),或演为“公诚勇毅”(西北工业大学)、“诚朴勇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直到1945、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西北大学分批为西北联大二十七年度(1938年度)、二十八年度(1939年度)两届各院系160余名毕业生(借读生、转学生)换发毕业证,这些毕业证书上同时加盖有西北联大四常委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的签章,学生所在学校的院长签章,以及西北大学校长刘季洪签章和教育部核审章[5],表明分出各校在更名七八年后仍有精神上的联系。这种特殊时期形成的统分结合的联合办学体制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