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3)09-0008-07 学术资本化的历史远远久于“学术资本化”作为研究概念产生的历史。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极具解释力的概念,令学术资本化问题进入学术的视野,并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这一概念深刻揭示了目前在大学中扩张甚至泛滥的学术逐利以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赞成者欢欣鼓舞,认为无论是对于学者还是社会,学术资本化都能带来现实的益处,何乐而不为?反对者则忧心忡忡,认为学术资本化背离了学术的崇高目的,削弱了大学的核心使命,应避之如洪水猛兽。然而,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只是一种主观的言说,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现象放在社会和大学自身发展变化的历史逻辑之中去考察,认识到其客观必然性,觉知其在中国本土的现实利弊,进而为其划定边界。因为,学术资本化自身没有善恶,是学术人的伦理追求赋予其性质和功用。就现实而言,学术资本化可以是天使,为大学和社会带来福祉;学术资本化也可以是魔鬼,毁灭理想和灵魂。因此,至为重要的是,需要有价值立场的学术人为学术资本化植入头脑和灵魂,令学术不能腐化,使资本无从肆虐。 一、学术资本化作为一种历史逻辑 学术资本化是大学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大学以及学者适应社会现实的生存选择。知识社会的到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的外部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只有不断地自我调整和应对,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更好机会。正如英国学者杰勒德·德兰迪所言,“向学术资本主义的转变是因为新产品要求有较高的科学知识投入,大学要寻求额外资金和企业想开发新产品的需要不谋而合”[1]。大学与外部环境之间在需要满足上的彼此契合,是学术资本化产生的内在必然性,即历史逻辑。克拉克·克尔对“多元巨型大学理念”产生过程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学术资本化,“没有诗人为它唱歌,没有先知来宣告它的未来,没有守护者来维护它的圣洁。它有的是批评家、诽谤者和背叛者。但它同样拥有自己植根于历史逻辑的真实”[2]。 1.知识社会中的大学 “大学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知识超越象牙塔,延伸到现实社会中的历史。”[3]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前所未有地处在了整个社会活动的核心位置,而大学正处在知识进程的中心”[4]。知识何为?知识不再是仅供学者在书斋中自娱自乐的对象,知识需要面对社会的需求,实现其更为现实的价值。“有用的知识”而不是“为知识而知识”成为知识的主要存在形态和方式。“按知识使用者的要求生产知识是新知识生产的重要特征”,因此,“出现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里,知识的使用者对知识的性质比生产者更有发言权”[5]。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作为知识生产者需要竭尽全力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大学的工具性价值的实现被置于突出的位置。“大学的主导价值被一种通过追求知识产品和信息产品以换取资金、声望和权力的观念所取代,一心想颠覆合理话语以获取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馈赠。”[6]学术资本化应运而生,那么自然而又那么令各方满意。大学作为整个社会中关键的知识生产者,通过知识的提供获得包括外部经费在内的关键资源,并且追求声誉的最大化。知识作为产品进入市场,为大学创造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资助。面对外部资本的召唤,知识不再高雅和矜持,象牙塔里的学术人也不再羞羞答答,而是落落大方。“大学被它的外部求婚者搂着走过花园小径。它那么动人,那么随和。谁能拒绝它呢?为什么要拒绝它呢?谁愿意拒绝它呢?”[7] 2.市场经济下的大学 正如中世纪的大学无法摆脱宗教的影响,二战中的大学无法摆脱战争的影响一样,身处市场经济之中的大学也无法摆脱市场的影响。“纵观高等教育的历史,大学一直受到教会的控制,并且必须为学术的纯洁性与之斗争;然后它又与王权作斗争;现在是与公司企业作斗争。在大学与控制思想的资金来源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张关系。”[8]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摆脱了与政府之间的单一的线性关系,其发展不再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拨款。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大学建立了与工业、政府之间的“三重螺旋结构”,成为受市场力量驱动的经济系统。通过教学与科研的商业化,大学增加了财富;通过满足学生作为消费者的需求,大学争夺着生源市场和社会声望。充满竞争的丛林化的生存现实,令大学无可选择地将自身抛入市场的洪流之中。参与也好,裹挟也罢,市场经济成为大学无可选择的外部生存环境,适应并且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大学必须面对的挑战。而大学参与市场竞争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把知识和技术作为资本输出,因此,学术资本化成为大学回应市场并且从中获利的必然路径。 二、作为学术资本化内在前提的学术价值属性分析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内外部力量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术资本化也不例外。其产生除了外在的社会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之外,还与学术自身的价值属性和价值实现方式有关。也就是说,学术自身实用性价值的存在是学术资本化的内在前提。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之中,学术的价值具有不同层次,可资本化的学术只是学术的一种层次或者形态而已。从整体上对学术价值进行层次分析,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对学术资本化形成理性认同和接纳,另一方面对其局限性和副作用形成一种敏感和自觉。 1.“无用”的学术——无资本化潜质的学术 对于当前中国大学学术发展的现状而言,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所从事的学术以及所贡献的学术成果还处于一种“无用”的层次。这种“无用”是指学术贡献层面的无用,但是对于个人可能存在“小用”,如为了职称评定、职位提升而“草凑”论文,“草编”著作,“草结”课题,一个个罗列的成果在职务晋升、职位提升之后便束之高阁。这样的学术,因为没有内在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和外在的市场价值,而根本没有资本化的潜质和可能性。这是一种需要深刻反思并且改变的学术研究状态。需要反思学术的目的,也需要反思大学的学术评价机制,更需要反思的是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经过内在的反思和外在的改变,学术“无用”的悲哀境况才可能有值得期待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