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股小清新之风在年轻人中盛行开来:穿白色棉布裙、帆布鞋,爱好LOMO相机,读安妮宝贝、村上春树的书,听陈绮贞、苏打绿的歌,看岩井俊二的电影,向往“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小清新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渗透至文学、电影、音乐等各个领域。然而,不同于传统的亚文化,小清新是基于网络虚拟社区而兴起的一种具有强烈风格特质的亚文化现象。置身于互联网营造的传播环境中,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小清新们引领的这场文化风尚——清新、治愈、文艺……正如学者约翰·费斯克所言:“特殊时代的‘文化’意味是要靠‘风格’通过象征化或符号化的‘活动’来传达的。”①作为诞生于新媒介时代的新兴亚文化,小清新以独树一帜的风格脱颖而出,并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小清新在网络虚拟社区中兴起的根源何在?小清新亚文化的风格是如何得以建构的,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和取向?小清新亚文化风格具有怎样的社会影响及现实意义?这些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 一、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小清新:分化与聚合 毫无疑义,“小清新”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流行字眼之一。从独立音乐风格Indie pop以小众、个性的姿态被一部分青年所追捧,到村上春树、岩井俊二等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贴上小清新的标签,文化生活中那些带有清新、淡雅格调的人和物接连被纳入小清新的范畴。现今,小清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已拥有了一整套文化符码,这套符码看似简单,因为它紧扣“清新”二字,但事实上它又极为复杂,因为不断聚合并壮大的小清新群体从诞生起便不遗余力地修整着小清新的边界及其内涵。 曼纽尔·卡斯特曾说:“我们的媒介是我们的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②以豆瓣网为代表的网络虚拟社区为处于小众境地的小清新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媒介环境。正是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聚合与互动,小清新们才得以演绎出具有强烈特质的文化风格。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传统社会中因血缘、地缘而形成的社群聚合,小清新群体是自发地在网络虚拟社区中聚集起来的。这一聚合现象诞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也是由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因素所导致的。 具体而言,在小清新亚文化茁壮成长的这一时段,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从聚合到分化再到聚合的过程,小清新亚文化正是这一社会变迁的产物。 首先是从聚合到分化。回首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大致在21世纪以前,血缘关系、地缘关系是社会群体聚合的主导因素,社会流动性较小,因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甚小,集体成员具有类似的特质,情绪感受类似,价值观类似,信仰也类似;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这样的社会呈现高度的一致性”③。可以说,整个社会是以学者涂尔干所言的“机械团结”的模式聚合起来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专门化分工成为劳动市场的主流,人们的社会角色总是从属于特定的社会领域,表现为专注于特定的学科领域或从事专门的工作。在此情境下,“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社会分工与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④。换言之,中国社会在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走向了“有机团结”。然而,随着“有机团结”成为社会聚合的主导形式,传统的“共同体”开始濒临分裂,成员之间的关系纽带由曾经的情感、意愿与信仰转变为组织结构和经济利益,个体之间基于“本质意志”的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少,社会出现了一种强烈的“原子化动向”⑤。 进而言之,从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原本高度一致的整体性的社会遭到解构,社会聚合的传统动因被弱化,新的以社会分工和经济利益为主导的聚合动因却在另一层面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然而,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社会分化愈演愈烈的进程中,技术、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格局更替又使得新形式的社会聚合成为可能。 我们知道,原子化的社会生存正不断加深现代社会个体之间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在此情境下,一种可以提供温暖、亲密、认同的“共同体”无疑是人们心中的向往。旧有的以亲属、邻里为中心,以情感、信仰为纽带的共同体正日渐消逝,那么,在社会分化的背景下,新的社会共同体又将以什么为纽带呢? 无疑,由于传统的固有的一致性被打破,人们需要重新寻找可与他人相互联结的一致性、共同点。而在社会分化的语境中,这种新的联结往往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取向和精神追求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也正出现相应的分化。“不走寻常路”等带有独立、个性色彩的观念开始在人们心中流行,社会文化类别无限增长且无限细分,喜欢玩游戏的、以恶搞为乐的、热爱小清新的等都随处可见……亚文化由此茁壮生长起来。这是在社会分化的背景下,社会个体追求个性与自我的必然发展趋势,而不同的社会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分化正是新的社会共同体得以形成的纽带。换言之,人们在社会分化的背景下,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兴趣取向和精神追求来重新寻求“共同体”的归属感是推动社会重聚的内在动因。 然而,社会重聚不仅需要内在动因,外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过去,人们受制于各种现实条件,比如空闲时间、地域限制等,很难寻找到“同道中人”,更谈不上参与亚文化群体的互动及文化建构。而如今,互联网WEB2.0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虚拟社区则为基于亚文化的社会重聚提供了必要的外在条件,这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 其一,网络技术构建的虚拟社区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出现以前,物理身份的在场是社会交往必不可少的条件,群体的聚合与互动多发生在邻近的地域内。并且,受制于特定的生活及工作规则,人们往往难以随心所欲地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然而,互联网的超时空性将这些束缚通通打破,人们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设备,以及相应的网络知识,便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虚拟场域,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并与之展开互动,通过互动汇聚成一个个亚文化群体。 其二,网络传播模式的变革令虚拟社区成为亚文化群体聚合的大本营。以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媒介开创了一种以受众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传播互动模式,用户在其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来进行人际互动和群体交往,因此,网络传播编织的不仅仅是一个辐射广阔的信息网,还有一张充满联动性的人际网。群体聚合与群体互动相互促进,可大大推动亚文化的发展与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