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一部在各大电视台、比赛现场大屏幕,以及各种体育赛事转播前后滚动播出的北京城市形象官方宣传片《北京2008》①,仅慎重地选取了胡同和四合院作为北京居住文化的代表,展现给全世界。然而,与宣传片中的呈现形成对比的是,胡同、四合院,这些曾经在元、明、清甚至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主导北京民居的建筑形式,从1990年代起,在北京的城市风景中正在大面积地消失。根据2004年的数据,从1949年到1990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消失了800条;从1990年到2003年,消失了650条。也就是说,1990年代以来,北京每年胡同消失的速度是1990年之前30年的2.6倍。②同时,根据北京市政府1991年公布的危旧房改造计划,截至2000年,将改造老城区住宅645万平方米,影响人口60.11万人。③保守地估计,这些危旧房中有一半以上是四合院,而改造之后的住宅绝大多数不再可能为合院住宅。换句话说,在过去的20年中,胡同和四合院这些公认的北京居住文化的代表迅速地为高层建筑、豪华公寓、购物中心、商务大厦和交通干线所取代,而原来大多数位于市中心的四合院居民也被迫拆迁到近郊基础设施发展较为落后的社区。因此,胡同和四合院的消失是北京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议题。 在众多讨论北京居住空间及其改造的论文中,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西城分局的规划师魏科在他200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分享了下面这样一段经历: 2002年下半年,我到危改区探访一位老友,居然找不到他家的胡同,而他也告诉我:“我们现在时常也找不到家。”我听后,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一位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居然找不到家。难道我们更新城市非此不行?一个人失去记忆是件不幸的事,何况一条胡同、一个街区、一个城市?可是,现在人们站在北京旧城内的许多地方,已经想不起它过去的风采,如果再继续拆下去,用不了多久,北京将成为一座失忆的城市!④ 在魏科的文章中,他把胡同四合院的消失,放到了城市发展的成就与不足中去分析。他首先梳理了北京城市建设在观念上的误区,在区域控制上的趋势,以及在投资引导上的方向;其次,提出建立专门机构管理旧城,推进住房私有化等可行建议,从而疏解旧城的功能,对房屋、街道进行渐进式的改造,以纠正大拆大建带来的种种问题。在这样一篇专业的规划文章中,作者却在显著的位置描述了上面这样一段迷路的插曲,并且记录下这次迷路所带来的情感震撼。他所感受到的震撼,不仅来自一个城市设计者在自己参与设计的城市里迷失的吊诡,来自获悉一个城市的常住者亦时常在家园附近迷失的讶异,而且来源于一个更大的文化焦虑——城市失忆。 在魏科的上下文中,城市失忆这个喻说指在城市中由于旧城面貌的迅速改变而造成的城市记忆载体的消失,城市过去的淡忘,以及家园的迷失感。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这个喻说出发,以北京旧城风貌的代表胡同和四合院为线索,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的城市建筑话语,说明胡同和四合院所代表的建筑形式和观念如何被不断定义、阐释和评价,从而构成了城市失忆的话语前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文所考察的40年的建筑设计话语中,胡同和四合院很少处于话语的中心,关于它们的论述只能在关于建筑形式,民间/地方建筑,以及城市住宅的讨论中搜得蛛丝马迹,然而,在魏科那里,胡同和四合院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焦虑的来源。这其中的强烈对比,使胡同和四合院在建筑话语中被边缘化本身也成为一个问题。简而言之,本文所做的是透过在建筑话语中追溯“失忆”这个喻说意义生成的过程,揭示出城市失忆症的一种病理。 一 从适用经济论到建筑文化论 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看,经历了至少6个时期,即1949~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期,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0年“大跃进”和经济困难时期,1961~1964年经济调整时期,1965~1976年设计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77~1999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⑤但就对建筑性质的认识而言,却只经历了一种认识里的两个变期,即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适用经济论时期和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建筑文化论时期。 从1950年代起,建筑在中国便被认为是功能、技术和形象的结合体。其中功能指建筑需要满足的使用需求,技术指材料、结构等完成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而形式则指建筑的体型、平面、立面,内外的空间组织、装饰、色调等。在三者之中,功能是建筑的目的,对建筑的技术和形象起决定作用。由于建筑还存在一个美观与否的审美问题,所以在将建筑作为艺术看待时,也存在一个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内容一般认为就是建筑的功能与技术,而形式则同形象一样,是建筑外观表现的东西。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新内容一定要求新形式,但新形式不能一下子就形成,因此需要利用和改造旧形式以创造新形式。⑥对新旧内容与新旧形式的关系的这种认识,隐藏了一种建筑艺术进步论的观点。建筑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建筑的技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从单一走向多样,从手工生产走向工业化,这些新的进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建筑形式加以表达,而旧的形式将会在这种变动中遭到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