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论坛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9月28日签署了长达400页的《巴以关于西岸和加沙地区的临时协议》。协议意义非同一般,新闻媒介普遍予以重视。但有意思的是,不同国家的新闻媒体给协议冠以不同的简称。 美国称之为《华盛顿协议》。这说得过去。因为文件最后阶段是在华盛顿完成的,巴以双方是在华盛顿正式签的字。但有些阿拉伯舆论认为,美国历来想把中东和谈完全纳入自己的轨道,把协议叫作《华盛顿协议》,就是为了突出美国的作用。这样既可抬高美国在中东的形象,又有利于克林顿总统竞选连任,何乐而不为。 欧洲的叫法耐人寻味。法国总统希拉克与途经欧洲的阿拉法特主席会见时,把它叫作《奥斯陆协议第二》。这显然是在提示各方,巴以协议的发祥地在欧洲。多年来,欧洲不满意美国对中东和平进程近乎“垄断”的做法,一直力争在中东占有一席之地。谁不知道,当巴以首次在奥斯陆秘密谈判的时候,美国人还一度蒙在鼓里。《奥斯陆协议第二》的称谓,不仅顺理成章,而且表明欧洲在中东地区有不可轻视的地位。 以色列也有自己的说法,简称它为《奥斯陆B》。这种叫法暗藏机关。以色列使用这种简称,意在“摆脱马德里国际和会的阴影”。以色列认为,通过国际会议多边解决阿以争端弊多利少,坚持双边直接对话,一对一地解决问题。“奥斯陆方式”已经变成以色列中东和谈策略的代名词。它想以此向叙利亚、黎巴嫩暗示,以叙、以黎和谈也应摆脱外部力量的介入。以色列想按自己的方式处理中东事务,不愿叫什么《华盛顿协议》来取悦于签字仪式的东道国。 最早参加中东和谈的阿拉伯大国埃及,则称协议为《塔巴协议》。因为这次巴以新协议的实质性谈判绝大部分是在埃及塔巴进行的。没有塔巴的谈判,何来华盛顿的签字?更何况,在巴以谈判几次濒临破裂的关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调解作用。 一个协议,多种叫法,看似奇怪,其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东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沙特阿拉伯的《生活报》最近撰文写道,“用意不同,叫法自然各异”。这种评说,可算一针见血。中东形势时紧时松,和谈进程时进时退。巴以和谈虽有重要进展,但其基础仍然相当脆弱,似不可过分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