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初克林顿入主白宫后,面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经济新形势,于1993年9月提出了“扩展战略”。目的在于维护其在西方的领导地位,以自身模式去“改造”其它国家。但是实践证明该战略并未如愿以偿,世界向多极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克林顿政府不得不对其外交政策一再作出调整。 一、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引起各国强烈不满 日本、西德的崛起和苏联的解体证明军事上的强大是一时的,而科技和经济的强大是决定国家兴衰强弱的根本因素,以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已成为时代的趋势。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中,美国为扩军备战耗费巨资,财政赤字,外贸逆差,债台高筑,国际地位相对下降,“领导地位”之梦难圆。克林顿政府认为,“美国经济实力不强,就不能领导世界”,“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维系着美国未来的安全”,并提出“外交要为经济服务”,“贸易应作为美国安全的首要因素”和整个经济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此克林顿提出对内以大规模削减财政赤字和增强竞争力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发展计划”,解决美国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增强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对外,把经济贸易利益作为国家利益的重要方面,制定了积极开拓外国市场的新贸易政策。克林顿认为,“现在到了把贸易当作我们安全首要因素的时候了”,要求日本和西德作出牺牲,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推行强硬的“公平贸易”和“管理贸易”政策,逼迫外国对美国开放市场,让美国商品有更多的出口机会。美国商务部长布朗说:“我们一方面为打开海外市场而战,另一方面致力于使美国工业更有竞争力”。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美国政府在经济领域推行霸权主义作为重要的外交任务。克林顿总统亲自挂帅上阵,敦促沙特购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通讯设备,游说印度政府选购美国的客机,希望为印尼建设核电站,与哈萨克斯坦讨论油田开发问题,难怪报界将其称为“总统级推销员”。 随着美国经济霸权主义的暴露,美国与日本、西欧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美日贸易矛盾由来已久,1991-1993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分别为736亿美元、741亿美元和825亿美元,其中40%-50%多是来自对日本的贸易失衡,1992年为500亿美元,1993年为600亿美元。为了纠正美日贸易不平衡,克林顿明确提出,“冷战时期那种美日合作关系已落后于时代……今后要特别注意经济领域的美日关系”,建议在两国之间建立综合性的经济协商机构,并且在一些产业领域设定市场份额。美国不仅要求日本在3年内减少一半对美贸易顺差,增加1/3的外国制成品进口量,还要日本制定出美计算机、汽车、钢铁等产品对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并发动了对日本的外汇战,让日元大幅度升值,借此削弱日本商品的价格竞争力,甚至威胁要对日本实施“超级301”条款进行制裁,而日本敢于说“不”,两国经贸关系摩擦不断。 美国对欧共体的贸易虽然有相当大的顺差,但一再发出贸易战的威胁。1993年1月,美国商务部以德、法、英等19个国家对出口钢材实行补贴,以低价向美国市场倾销为由,宣布对这些国家进口的钢材加征惩罚性关税,其中对英国的课税最高,达109.22%。接着,克林顿政府又指责《欧共体公共市场法令》中关于给欧共体的企业参加公共项目投标以3%价格优惠的规定“带有歧视性倾向”,损害美国的利益,于1993年2月1日威胁将禁止美国政府部门在公共采购合同中接受欧共体的产品和服务,以示制裁和报复。不仅如此,美国还指控欧共体在农业、公共市场和补贴等方面的贸易政策,将其列入对美国实行不公正贸易的黑名单。对此,欧共体进行了反击,唇枪舌剑。为解决这场贸易战,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但未达成全面协议。 美国还将贸易战的矛头指向世界许多国家。美国贸易代表在一份报告中,指责加拿大、墨西哥、瑞士、独联体、韩国、印度、新加坡和中国等44个国家和地区对美国有不公正贸易行为,并挥动“超级301”的大棒横加威胁,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满。为了推销美国汽车,美国政府甚至公然要求韩国政府官员乘坐美国汽车,对此韩国政府对美国政府的霸道行径提出了严正抗议。 二、军事干涉有所收缩 克林顿上台后,强调美国必须“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为此,接连采取了许多重大国际行动,有些取得了成功,如美国带头强迫伊拉克接受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生产的长期监督,对海地的制裁和干涉。但在相当一些地方的军事干涉却连连受挫。在非洲,1992年12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旗帜下,开进了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但这并未为多年战乱的索马里带来和平。后来由于维和部队与艾迪德派武装部队发生矛盾,受到武装袭击,造成一些伤亡。克林顿总统下令增派部队,空袭艾迪德的住所、弹药库等,甚至对艾迪德发出通缉,但未能如愿以偿,最后只好派人暗中与艾迪德进行谈判,寻求政治解决办法,并决定从1994年3月开始撤军,大丢面子。1993年2月初,美国联合比利时和法国,正式通知蒙博托总统,要求他将权力移交给过渡政府总理、反对派领袖齐塞凯迪,并策划对蒙托总统进行制裁,但是遭到拒绝。大国的压力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 在欧洲,自从波黑三方发生大规模冲突之后,美国出自本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初期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度,摆出要单方面动武的姿态,但后来却变得谨慎、畏缩不前,与北约盟国制定“引而不发”的军事干涉计划,前后不一,左右摇摆。这反映了美国国力相对下降与保持美国对国际事务控制能力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