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随着俄罗斯奉行旨在重振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西方与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多,为维护冷战结束后的既得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俄推行“新遏制”政策。 一、西方对俄推行“新遏制”政策的主要表现 1.在地缘政治上向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实施全方位扩张和渗透 一是通过实施“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把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纳入西方势力范围。随着俄罗斯全部从东欧和波罗的海三国撤军,北约急欲填补该地区出现的力量“真空”。美国通过与伙伴国开展军事合作、举行联合演习等手段,把北约的影响实际上扩大到东欧地区。此外,北约还作出了加快吸收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的决定,此举虽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但美国及北约领导人明确表示,任何一个北约非成员国都无权否决扩大北约的问题。尽管俄还要在此问题上向北约讨价还价,但已不大可能阻挡北约东扩进程。 二是以乌克兰为重点、以介入纳一卡冲突为突破口,向独联体地区渗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视前苏联地区为“有特殊利益和特殊责任”的地区,一直反对西方插手独联体事务,并不断采取措施强化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而西方并不甘心“隔岸观火”、被排斥在独联体事务之外。为此,西方一方面通过打“乌克兰牌”牵制俄罗斯,以美、俄、乌三国领导人签署全部销毁乌克兰境内战略核武器为契机,向乌克兰提供大量经济援助,并支持乌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立场,改善和加强了与乌克兰的关系;另一方面,西方还积极谋求介入纳一卡冲突,迫使俄同意维和部队到纳卡地区执行和平使命,此举将开辟多国部队进入独联体热点地区的先例,将动摇俄在独联体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三是积极笼络俄在亚洲地区的传统盟友、扩大对亚洲事务的影响力。美日等国家通过提供经援和开展军事合作等手段,进一步加强了与蒙古、印度的关系。与此同时,美国与越南、朝鲜的关系也有所改善,美国去年2月3日取消了对越南长达19年的贸易禁运,并于今年2月9日在越南设立了联络办事处;美国和朝鲜去年10月21日就朝鲜核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今年1月20日美又部分解除了对朝的贸易制裁。 2.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极力削弱俄罗斯的影响 西方为维护其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切身利益,千方百计遏制俄罗斯恢复大国地位的努力,在处理波黑冲突、朝鲜核问题、海湾危机和中东和谈等国际热点问题上,极力排斥俄罗斯,削弱其作用和影响。在波黑冲突中,由美国领导下的北约极力主张对波黑塞族使用武力,以迫使其接受由美、英、法、德、俄五国制定的波黑和平方案,并绕开俄罗斯,多次派空军对塞族阵地实施空袭;此后,在俄罗斯说服南斯拉夫联盟接受波黑和平方案,并关闭了与“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边界后,俄要求联合国取消对南联盟的制裁,但美国认为只能“缓解”对南联盟的制裁。在朝鲜核问题上,美国拒绝了俄罗斯提出的就朝鲜核问题举行一次国际会议的建议,坚持朝鲜必须使用由韩国提供的核反应堆,而不是俄罗斯的反应堆。在海湾危机问题上,俄罗斯去年10月说服萨达姆承认科威特的主权和边界后,主张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而美国则强调应“继续审查伊拉克遵守安理会所有有关决议的行动”,认为讨论解除对伊制裁问题为时尚早。在中东和谈问题上,美国企图独揽阿以和谈事务,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已13次前往中东进行穿梭访问,克林顿还在华盛顿亲自主持了巴以、约以和平协议签字仪式。欧盟去年向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提供了1亿美元援助,并多次派代表团访问中东有关国家。美国还多次向俄施压,要求俄放弃向伊朗提供核反应堆计划。 3.军事上继续保持对俄罗斯的优势 西方在敦促俄罗斯按照有关裁军协议削减其军备的同时,继续采取措施,保持对俄罗斯的军事优势。一是巩固同盟战略,继续保持前沿驻军。克林顿去年3次出访欧洲,一再重申“美国的安全核心仍在欧洲”,并强调北约是欧洲安全与合作的基石,要进一步巩固与北约盟国的关系;今年2月底美国防部公布的《东亚战略报告》放弃了逐步裁减亚洲地区驻军的计划,强调美日安全同盟是美国在亚洲地区安全政策的关键;美韩安全关系仍然是保持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稳定的中心,为支持美国在东亚所承担的义务,将继续在亚洲保持10万人的兵力编制。二是继续装备新型战略核武器,完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和防御系统。尽管美英两国已与俄签署协议,不再把核弹头瞄准对方,但美国仍表示要向盟国提供“核保护伞”。据报道,美在按照美苏达成的核裁军协议拆除过时的“民兵Ⅱ”型导弹的同时,将把500枚“民兵Ⅲ”型导弹携带的弹头由3枚改为1枚,并把它们部署在阿肯色州等西部地区;美国还计划部署全国性的导弹防御系统。三是保持军事科研经费持续增长,重视研制开发高技术兵器。近年来,北约各国在削减购买武器开支的同时,不断增加用于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的经费,如美国1991年此项开支为346亿美元,1992年为399亿美元,1993年为410亿美元,1994年增至574亿美元,以加强高技术兵器的研制和开发工作。此外,美国还反对俄罗斯提出的修改《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建议,并计划向波兰等东欧“伙伴国”出售诸如F-16战斗机等高技术装备。 4.经济上迟迟不取消对俄罗斯的歧视性贸易政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期望西方提供大量经济援助,以帮助其尽快摆脱危机并顺利实现向自由市场经济转轨,但西方在援助俄问题上一直是承诺多、兑现少,从而引起俄罗斯的失望和不满。去年以来,叶利钦明确表示不再乞求西方援助,要求取消限制,平等合作。在俄的再三呼吁下,西方与俄签署了一些经贸合作协议,答应逐步取消对俄的歧视性贸易政策,却又寻找借口,迟迟不兑现承诺。如去年6月欧盟与俄签署了“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叶利钦曾对该协议寄予厚望,认为它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欧盟不再歧视俄罗斯了”。今年4月10日,欧盟外长会议以“俄军在车臣践踏人权”为借口,决定继续冻结与俄签署的一项临时贸易协议,使“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中有关经济合作的内容无法按期实施。叶利钦去年9月底访美时,与克林顿签署了“经济进步合作关系协议”,但后来因车臣问题,有关该协议的实施也被束之高阁。在提供经援问题上,西方也改变了“俄罗斯优先”的做法,开始在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之间搞平衡,并在提供经援时附加更为苛刻的条件,甚至与人权及俄能否按期从波罗的海国家撤军等非经济因素挂钩。此外,西方还不肯大量向俄投资(1994年俄吸引外资仅为12亿美元),俄领导人对此颇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