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波黑冲突双方签署的为期4个月的停火协议生效。然而,人们期待的转机并没有出现,波黑战场上依然硝烟弥漫,冲突双方仍无意坐下来直接谈判。时至5月1日停火协议结束的最后一天,波黑穆斯林、塞尔维亚两族领导人均明确表示拒绝续签停火协议,联合国代表也不得不承认劝说交战双方延长停火协议期限的最后努力已经失败。事隔不到一周,萨拉热窝和其他地方就发生了炮击事件,死伤多人。人们对波黑局势失去一定的制约机制和可能爆发更大规模战争的前景忧心忡忡。 美国前总统卡特出马促成新一轮停火协议 到今年3月,波黑战争已持续了整整3年。波黑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族拥兵自立,为争夺领土而展开了欧洲自二战以来最激烈、最残酷的战争,并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国际社会自始至终进行调停,但收效甚微,达成的数十个停火协议均成一纸空文,调停机制提出的4个和平方案一再遭拒,和谈终止。 为打破僵局,去年底,美国前总统卡特应波黑塞族邀请,前往波黑调停。卡特费尽周折,力促交战各方达成了波黑交战以来期限最长的停火协议。舆论曾为此感到鼓舞,称之为波黑和平进程的重大转折点,并认为卡特此行为美国外交增添了光彩。 但是,停火协议期限还未过半,波黑战场又重新燃起战火,违约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3月中旬以来爆发的一系列战斗导致局势急剧恶化。当时波黑穆斯林武装率先向东部地区的塞军阵地发动攻势,遭到塞军重炮的猛烈反击。以后的半个多月里,双方争夺要地的战斗日趋激烈。穆族领导人不断声称要“越来越多地使用武力”,而塞族领导人也扬言要“不惜代价打一场欧洲战争”。双方的战争抉择,致使新一轮停火协议岌岌可危。 冲突双方固持己见互不相让 为了在形式上延长停火协议期限,以便为重开和谈创造条件,联合国特使明石康和五国联络小组代表进行了穿梭斡旋。但国际社会的努力终因波黑冲突双方的强硬立场而告失败。塞族总统卡拉季奇重申,塞族只接受永久性停止敌对行动协议的原则,续签临时性停火协议的先决条件是国际社会必须在10天之内取消对南斯拉夫的制裁。卡还拒绝了明石康提出的重开萨拉热窝机场的要求。穆族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则拒绝在“形式上延长停火协议”。穆族期望获得更多领土,并要求国际社会取消武器禁运。 为结束波黑战争,国际社会曾设想将波黑“一分为十”或“一分为三”,但这些方案不是被塞族拒绝,就是被穆族否定。自1993年年中冲突双方进行直接谈判之后,就再没有坐在一起。双方在波黑国体、领土划分问题上的立场越拉越远。 1994年4月,在美国总统克林顿一手操纵下,波黑穆族与克族建立联邦,并与克罗地亚共和国结成邦联。穆克族随即向塞族发起强大攻势。塞族在顶住这一攻势之后,就更加理直气壮地提出民族自决权及与南斯拉夫和克罗地亚境内塞族结盟的要求。此后,美、俄、德、法、英组成五国联络小组,并于1994年7月提出“51%领土归穆克、49%归塞族”的第4个和平方案。但这一方案又遭到塞族的拒绝。因为,目前控制约70%领土的塞族不愿让出其中居住有40万塞族居民的20%强的领土。而坚持要建立以自己为主的统一波黑国家的穆族对只拥有10%领土更是耿耿于怀,并不满足于与克族共同享有51%的领土。双方僵持不下,致使国际社会的努力一再受挫,波黑和谈前景更为渺茫。 大国争夺使波黑局势更加错综复杂 大国在波黑问题上的明争暗斗,无疑是波黑局势出现反复,徘徊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由于去年春天俄罗斯的介入,使波黑穆、塞两个主要对手分别有西方和俄罗斯的撑腰,态度更趋强硬。大国各有所图、心怀叵测,所以不可能提出公平、有效的解决办法,难以对打破和谈僵局给予新的有力推动。 目前,五国联络小组已逐渐成为主持波黑和平进程的新机制。它至今没有放弃去年7月提出的和平方案。这表明该小组对协调大国的波黑政策起到一定作用。有迹象表明,自去年底以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立场有所改变,提出应该平等地对待塞族,希望它能够加入和平进程。但在具体做法上西方大国仍然是偏袒一方。 首先,波黑冲突双方都有违反停火协议的行为,但西方大国大多指责塞族,并威胁要对塞族实施空中打击。其次,西方大国加紧对南斯拉夫施加压力。它们以部分或全部解除对南制裁为条件,要求南承认波黑和克罗地亚的独立和领土完整。解除制裁,对于正饱受禁运之苦的南斯拉夫来说,的确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但这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复杂的问题,南不会贸然作出有伤国人及波黑和克罗地亚塞族感情和利益的决定。南也清楚地知道,这是西方“以塞制塞”的图谋,旨在彻底孤立波黑和克罗地亚的塞族。最后,联合国审判前南战犯国际法庭4月24日宣布要调查波黑塞族总统卡拉季奇等人“可能犯有战争罪”。此举引起塞族的强烈不满,抵触情绪剧增。国际舆论也认为“不合时宜”,是对国际社会和平努力的“打击”。 波黑局势发展前景莫测 目前波黑局势危机四伏。同以往一样,波黑冲突各方利用停火间歇,厉兵秣马,加紧备战。来自国外的武器装备源源流入战区,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在萨拉热窝炮战后,有消息说,冲突双方正在一些地方加紧集结兵力。分析家们认为,一场较大规模的冲突似乎“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