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是在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下发展成为一种概念一种政策的。 在人类历史的这个时刻,必须要有一套雄心万丈,包罗万有的社会发展设想。 ——摘自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筹备委员会第三届会议临时 议程项目3 发展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自5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过程的深入和复杂化,各学科也都把自己的视点聚焦在发展问题上。《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文化学》、《发展战略学》、《新的发展战略》、《人的现代化》、《发展哲学》等著作层出不穷。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刘易斯“二元结构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以及“满足基本需求的发展战略”、“随着增长的再分配战略”、亨廷顿的“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五大发展目标”各竞一时之秀。同时各国和国际社会纷纷成立了发展研究机构:如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瑞士日内瓦联合国发展研究所、世界发展研究所都是颇具影响的研究组织。 近三十年来,发展问题更成为联合国关注的重心,在60至80年代联合国大会先后通过了“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1970年)”和“第二个发展十年(1970-1980年)”国际发展战略。进入90年代社会发展的新十年中,联合国对发展问题的关注更加广泛和深入,现已先后召开了“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人权会议”、“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全球会议”、“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和“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与此同时,联合国各机构和计(规)划署也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开展了多种研究。如基多的“综合发展观”专家会议,北京的国际社会发展研讨会,开发计划署对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合作的促进,环境规划署对环境科学、环境教育、环境方法的推进,教科文组织对发展的研究和规划,都在世界范围内增强了社会发展意识,深化了社会发展理论,明晰了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 发展,是一种现实的世界性运动;发展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世界性“显学”;发展战略,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在日益完善的深入探讨。可以说“发展”范畴是20世纪后后半期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这一切促使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近年来,在国际社会范围内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战略有哪些新的转变和进展?这些转变和进展从理论和战略上对我们的发展事业有哪些借鉴和启示。 总结几十年来,国际社会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我们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重大转变和本质性进展:(1)从简约的经济发展到综合的社会发展;(2)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到人为中心的发展;(3)从追求一时繁荣的发展到可持续的发展;(4)从被动依附性发展到开放促进内源发展;(5)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到全球发展。 借他人之镜照自身之影。分析、研究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上述转变的现实原因和转变内容,对于我们开展发展理论研究和制定发展战略,以引导我们的发展实践是不无益处的。 一、从简约的经济发展到综合的社会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新独立的贫穷国家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产生了追求经济增长的迫切愿望,工业国面对战后的物质匿乏,也想加速经济发展。于是面对发展现实研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政策的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在沃尔特·罗斯托、威廉·刘易斯等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看来,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是因为“经济馅饼不够大,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必须把蛋糕做大些。”罗斯托直言不讳地说:他关心的是经济增长而不是其他。刘易斯在其煌煌巨著:《经济增长理论》中也是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在罗斯托、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艾伯特·赫希曼等人看来:发展含义最基本的就是经济增长,而要实现增长就要深入贫穷国家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发现经济滞后的原因与寻到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罗斯托在1995年提出了经济发展分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做准备阶段”、“起飞阶段”、“加速阶段”、高“消费阶段”的经济发展阶段论。1975年他又加上提高生活质量阶段。而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起飞”动力不足,“这就好比一架飞机,在刚起飞时需大量能源和技能。”所以,罗斯托注目的重点是怎样使第三世界国家进入起飞阶段。 刘易斯则从结构主义的视点指出了第三世界国家是农业经济占绝大比重、工业经济比重轻的二元经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后备着无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在刘易斯看来:第三世界国家为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寻到出路,完成二元经济向工业化的转化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罗森斯坦·罗丹看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马太效应。发展中国家虽然想尽力赶上发达国家,可现实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却是越来越大。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美国、日本、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增加几千甚至上万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人均产值增长才不过几十美元到几百美元。所以,罗森斯坦·罗丹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有超常发展的全面“大推进”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