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专电 英国政府首相约翰·梅杰在保守党领袖角逐危机中,以退为进重新当选。他于7月5日对其保守党政府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组,企图以此来结束政府和保守党在欧洲政策上长达3年之久的争论和日益加剧的内讧,恢复他遭到破坏的领导权威,挽救他的领导地位,进而整肃政府和保守党的队伍,集中力量对付气势逼人的反对党工党,为争取下次大选的胜利作准备。 这次政府改组,也是保守党及其政府在欧洲政策上的分歧、内讧达到顶点,以至于酿成长达13天的保守党领袖危机的最后结果。 自从1992年4月保守党获得连续第四次大选胜利,梅杰再度入主唐宁街以来,保守党及其政府在欧洲政策上的分歧愈演愈烈,各派系互不相让,内讧不止。以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首的右翼批评梅杰对欧洲联盟的让步太多,立场太软,要求梅杰断然宣布不参加欧洲货币联盟,维护英国的主权。而以另一位前首相希恩和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为主的左翼也在不断向梅杰施加压力,要求他加速与欧洲联盟一体化,并告诫梅杰,对欧盟采取强硬立场只能导致英国在欧洲的孤立,将使英国付出高昂的代价。从5月底由撒切尔夫人点火引起的最新一轮大辩论,也把内阁中的各派代表人物,如亲欧派的财政大臣克拉克和欧洲怀疑派的就业大臣波蒂洛等卷进了漩涡。这场大辩论使得坚持走中间道路的梅杰首相遭到左右夹击,他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几乎达到失控的地步,使保守党及其政府在选民中的声誉急剧下降。 梅杰为摆脱艰难的处境,于6月22日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发表声明主动辞去保守党领袖职务,但同时表明,他要参加对保守党领袖职务的角逐,如果获胜,他将继续领导保守党去争取下次大选的胜利;如果失败,则辞去政府首相职务,让贤。他特别向右翼提出警告:“要么站出来,要么闭嘴”。 从6月22日到7月4日的长达13天的保守党领袖角逐危机中,右翼骨干之一、原内阁中威尔士事务大臣雷德伍德在一批右翼势力的支持下公开“站出来”,向梅杰挑战。经过10多天的较量,梅杰终于得到以贸工部大臣赫塞尔廷为首的一批左翼议员的支持,从而保证了他在这场激烈的政治角斗中的胜利。 梅杰改组的政府明显的特点是论功行赏,对在这场政治角逐中为他鼎力撑腰的左翼给予丰厚的奖赏。而对于3年来在欧洲政策上同他唱对台戏的右翼则给予抑制,尽量减少其在欧洲政策上的发言权。因此这届新政府是英国保守党的中左联合体。 得到梅杰最高奖赏的当然是原贸工部大臣赫塞尔廷,这位62岁的在政府中的左翼领袖以牺牲自己争当首相的最后一次机会,保证了梅杰的胜利。在这次改组中,赫塞尔廷被提升为副首相,另加一个“第一国务大臣”的官衔,意在让他帮助加强对政府和保守党的调控。此外,左翼另一首脑,极力主张加入单一欧洲货币的财政大臣克拉克,仍掌握财经大权。被舆论认为是善观政治风向的原国防大臣里夫金德,改任外交大臣。五年来一直矢志追随梅杰的前苏格兰事务大臣伊恩·兰继承了赫塞尔廷留下的实力职务,执掌贸工部。这些安排,加强了内阁中的左翼势力,也为顺利贯彻梅杰的“中间”欧洲政策铺路:即在欧盟货币联盟的问题上,英国坚持其“选择权”,英国是否以及何时加入欧洲货币联盟,要由英国议会决定。 反观在政府内的右翼营垒中,在这次政治角逐期间虽同样支持梅杰的阁员的职位都没有什么变化。在欧洲政策上与梅杰相左的内政大臣霍华德和社会保险大臣彼得·利利,仍奉原职。但是作为右翼的“新星”和“意识形态旗手”的原就业大臣波蒂洛,改任国防大臣。在内阁中国防大臣的地位虽高于就业大臣,但被认为是“不受瞩目”的职位。而近两年来,波蒂洛作为就业大臣,强烈反对梅杰的“摇摆”欧洲政策,在“社会宪章”涉及的广阔领域内,经常与欧盟对峙。这次对波蒂洛的调动,其实是“明升暗降”的安排,大大减少了波蒂洛在欧洲政策上的发言权。并以釜底抽薪的手段,撤销就业部,剪除波蒂洛的羽翼,把就业部承担的职责,交给忠实可靠的教育大臣谢泼德。 梅杰重新当选保守党领袖和紧接着的政府改组,使他在保守党和政府内的地位略有改善。经过这一次大的政治风波之后,也可使他在白厅中呆到下次大选为止。梅杰说,他的新政府旨在反映保守党各派的观点,意在加强全党团结,巩固保守党执政16年来取得的变革政绩。他要求全党捐弃前嫌,团结一致,集中对付反对党工党,争取下次大选的胜利。 但是此间舆论普遍认为,梅杰的地位仍是虚弱的。因为他在当选保守党领袖的角逐中,只得到2/3的保守党议员的支持,属于右翼的1/3的议员旗帜鲜明地反对梅杰的欧洲政策。他虽然在改组内阁时有意抑制右翼,但右翼势力并未削弱,一旦时机成熟,政府内和保守党内右翼队伍仍会联合一起向梅杰发难。这次改组内阁在短时期内可以维持一个相对平静的局面。 3年来,梅杰的国内政策已经大失人心。尤其是他把许下的减低税收的诺言抛在一边,相反在最近两年中连续增税,使得传统上支持保守党的中产阶级选民背弃了梅杰的保守党,而把希望转向了日益崛起的工党。在下次选举中,选民们是否还接受梅杰,不得而知,但工党年轻的领袖托尼·布莱尔却嘲笑梅杰说:选举保守党领袖的是保守党议员,而选举首相的却是英国全国的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