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色列的三大奇迹和基布兹的基础作用 以色列位于西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立的新兴国家。这个国家有三大奇迹引起举世瞩目。 第一,这个地属亚洲的国家主要居民都是欧洲人,即由散居欧美各国的犹太人回国组成。犹太人即以色列人,其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6世纪以前称希伯莱人,在古代创造过光辉的文化。希伯莱人于公元前13世纪末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并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希伯莱王国,后北部成为以色列王国,南部成为犹太王国。公元前10世纪,统一为以色列—犹太王国。公元前922年,英明贤能的所罗门王死后,又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新亚述帝国灭亡;犹太王国后来虽然曾经一度中兴,但是到公元前586年也被新巴比伦王国所灭,大批犹太人沦为“巴比伦之囚”。此后,犹太地区先后处于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等统治之下。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占领了巴勒斯坦,犹太人或被屠杀、多数被驱赶出境,流落星散西欧各地。然而当地封建主只许他们经商,严禁占有土地。聪明而团结的犹太人,依然凝聚一起,惨淡经营,不少人发家致富。15世纪前后,西欧资本主义兴起,犹太富商与当地新兴资本家矛盾激化。犹太人因遭到排挤与迫害,于是又大批迁徙东欧和美洲各国。可是犹太民族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生命力,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国达两千年之久,大多没有被同化而失去民族性。1896年犹太族的奥地利记者西奥多·赫茨尔(1860-1904)出版了名震史坛的《犹太国》一书,主张犹太人是单一的民族,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应该回到巴勒斯坦重建犹太人国家。1897年,欧洲各国的犹太人代表,为对付排犹主义浪潮,立即响应赫茨尔的号召,齐集瑞士的巴塞尔举行犹太复国主义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号召各地犹太人移民回去建国。1901年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会,筹集资金,以全体犹太人名义在巴勒斯坦购置并开发土地,移民随即陆续回归。在英国和美国的支持下,聚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逐年递增:从本世纪初的几千人,到1919年有58000人,到1947年达60万人。可是从公元7世纪起,巴勒斯坦已为阿拉伯帝国所占领,阿拉伯人已在该地占绝大多数。犹太人的大量回归加剧了阿犹之间的矛盾。为此,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在这个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中北部1.1万平方公里为阿拉伯国,其余1.4万平方公里为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当时人口仅60余万人,现已增至近500万人,绝大部分为移民回归的犹太人。一个亡国已有两千年的散居欧美各地的被压迫、受歧视的民族,并没有完全被同化掉,而且还能重归故土重建国家。这岂不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现在以色列的国语虽然定为希伯莱语,但是实际上通用英语,而民间语言却有上百种(包括方言),那是各地移民从原来居留国带回的。以色列又是当今世界上使用语言最多的国家,这岂不是世界历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第二,建国之后经济文化发展速度之快、发达程度之高,堪称世界奇迹。我们不仅要看到东亚四小龙的腾飞,而且要注视西亚一猛虎的崛起。以色列大部分国土是高原,90%的土地是山丘和沙漠,这里夏季炎热干燥,矿藏稀少,资源贫乏,工艺基础薄弱。1948年建国时,以色列属于不发达国家。起初,经济带有浓重的半殖民地性质,主要靠美、英的贷款、投资与援助。1952年,有55%的工人处于饥寒交迫状态。但是从60年代后期起,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电机制造、飞机制造、电子仪器、运输装备、机械、五金以及军火(包括导弹)工业迅速增长。经济起飞的头五年(1968-1972年),工业产值突飞猛长80%;到1976年,工业品出口产值已超过2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7%。1977年利库德集团取得执政29年的工党后,新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以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取代原工党政府有计划的保护性经济政策,曾造成高通货膨胀率和生产停滞。1984年成立工党与利库德集团的联合政府后,转而采取“经济紧缩计划”,从而使经济状况好转。1992年大选中工党再次获胜,单独执政,对内对外政策均有较大调整,经济发展较快。建国以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很多。50年代只有几百美元,到1994年高达13000多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属欧美型。以色列建国不到半个世纪,已经由一个贫穷、低收入的不发达国家,跃进了世界富裕、高收入的发达国家的行列,成为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的25个发达国家之一。 犹太人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按犹太教教义,儿童从4岁半就要开始读书识字。现在从5岁到15岁均为免费义务教育。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文盲的国家。这个不足500万人口的小国,就拥有小学2000多所、中学1000多所,中、小学生100多万人,还有希伯莱大学、以色列科技大学等七所高等院校,共有67000名大学生;还有15所大专院校。全国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持有大学学位证书,每千人中有三人从事研究工作。由于人的文化素质高,所以犹太人在世界上被誉为“聪明人”。 第三,以色列还创造了“基布兹”(kibbutz)的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奇迹。这一奇迹是同前两个奇迹有内在联系的。即是说,正由于“基布兹”的奇迹,才促进了以色列国的建立及其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这里要着重概述其产生和发展,评介其渊源和意义,展望其趋势和前景。 “基布兹”在希伯莱语中意为集聚、团结、集体定居点,可意译为社团、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农业经济实体和群众的社会自治组织。在犹太人中提出社会主义理想,最早是19世纪末在东欧出现的犹太人社团。这些人深受俄国革命者的影响,把犹太复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主张未来的犹太人国家应该是实现工人阶级和民族利益的统一。工人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无阶级社会,但是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先要建立工人的民族国家,这就是犹太复国主义所要创建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见犹太复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曾经是犹太工人构建自己国家的两面旗帜。最早把这种犹太复国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付诸实践的是在俄国和东欧的一批犹太革命青年,他们有的属于俄国社会民工党内的犹太工人联盟(又称“崩得”)或者是其同情支持者。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沙皇政府残酷镇压、迫害革命者。于是俄国和波兰的一些犹太青年,抱着犹太复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跋涉来到巴勒斯坦,主张“劳动复国”,提出“劳动征服一切”的口号,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扎根于自己的土地和文化”,从而结束千年的亡国流亡生活,重建独立自主的国家。这些两手空空、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回到贫瘠、荒漠的土地之后,只好组织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去排除万难,立住脚根。于是1908年底,第一个“基布兹”在约旦河谷南端、金纳雷特湖边的德加尼亚地区建立起来。最初只有7个工人在一起集体劳动,集体生活,集体自卫,集体所有。基布兹既是生产组织、生活组织,又是社会组织、半军事组织。基布兹运动兴起时就确定了其奋斗目标是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没有剥削,不分高低贵贱的经济平等、政治平等的最先进制度。”这个扎根于巴勒斯坦故土、以自食其力的劳动为基础的新运动、新潮流随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回归和加入。1920年在初期基布兹运动的基础上成立了犹太工人总工会。其目的在于要使自己“成为巴勒斯坦托管地内的犹太工人家园和未来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雏形。它不仅是一个工会联盟组织,而且是包括合作经济、农业垦居和拥有社会福利机构的广泛的公共社会。”①犹太工人总工会的建立和活动进而推动了基布兹运动。20年代召开的基布兹代表大会,总结了实践经验,正式确立了基本兹的四项基本原则:第一,所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和个人收入均归集体所有;第二,实行个人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制和按需分配,基布兹内没有货币、商品和市场;第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个人加入和退出自由;第四,各尽所能,禁止雇工剥削。由于贯彻执行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使基布兹为回归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提供了劳动和衣食住行用的生活保障。基布兹实际上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农村根据地。基布兹在中文中具有了“基地分布在此”的涵义,这样中国人更能深刻理解其作用和意义。在20-30年代,犹太人在巴勒斯坦仅约占总人口的10%,他们还依靠基布兹和犹太工人总工会的民兵同当地的阿拉伯人对抗,并逐步扩张领土。1936年还只有48个基布兹,到1947年建国前夕猛增到145个。可以说,正是基布兹为以色列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建立了基地。20、30年代以后,从苏联回来的犹太人还带来了共产主义书刊和共产主义思想,为基布兹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