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简称,属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六个联邦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斯洛文尼亚、黑山、波黑——之一。在这六大共和国之中,前五个都是以该地区的主体民族命名的,唯独波黑不是这样,其原因是波黑三大民族在人总数中都未过半,穆斯林族占人口的43.7%、塞尔维亚族占31.4%、克罗地亚族占17.3%。波黑的这种民族状况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是使波黑战乱不已的客观历史基础。 波黑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480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处在欧亚的结合部,资源丰富,历来是周围强国觊觎的对象。奥斯曼帝国曾统治波黑达5个世纪,此后波黑又被奥匈帝国所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点燃于此地,第二次世界大战该地既是德意傀儡政权的属地,又是铁托领导南共游击队抗击法西斯的主要据点。 1991年10月15日,波黑宣布独立。1992年3月局势动荡,4月初就演变为内战。虽经多方几年的调停、协商,战事仍未休止,反而愈战愈烈,涉及的范围愈来愈大,成为冷战后世界上最大的热点地区。究其原因大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冷战结束,热战升温 在两极格局中,东西方的相互制衡,美苏对各自集团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当时,在两军对峙和意识形态对立压倒一切的大环境下,地区问题和一些国家内部的民族矛盾等在总体上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因此,欧洲局势相对稳定。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导致了国际和欧洲力量的严重失衡,在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中,随着两极体系和东西方对抗的结束,地区问题突出,一些国家内部长期受到压抑的诸多矛盾一下子失去了制约。各个民族,各个政治势力和宗教势力都力图利用旧格局瓦解的“浑水”大捞其“鱼”。各种矛盾急剧激化,甚至以武力冲突或战争的形式来达到政治的经济的目的。因此,原先被冷战所“冻结”的一些矛盾和恩怨,一下子在“冰消云散”的气候下冒了出来,造成了局部冲突和新的世界热点。波黑内战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爆发的。它具有历史发展的不可避免性。 二、兄弟阋墙,恩怨难消 波黑现在的三大民族,在历史上同源南斯拉夫人。公元6世纪时,匈奴人的西进引起欧洲民族的大迁徙,一些斯拉夫人部落南下进入巴尔干半岛并在那里定居下来,逐渐地同当地居民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单独的民族集团。故称南部斯拉夫人。10世纪时,马扎尔人进入现在的匈牙利地区,切断了东西部斯拉夫人与南部斯拉夫人的联系,从此,南斯拉夫人开始独立发展,并经历了几次大的外族侵入,遂形成了约占前南斯拉夫全国人口的82%的6个主体民族——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和穆斯林—这样的民族格局。 回顾历史,大约在12世纪末,塞尔维亚人就建立了自己的封建国家,15世纪中叶以后的400年间,塞尔维亚人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878年获得了独立,1882年成立王国。在1912年、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中,塞尔维亚王国均取得了胜利。这样的历史使得塞尔维亚人成为日后南斯拉夫多民族合体的核心,人数也最多。 与此同时,12世纪初,克罗地亚人开始从属于匈牙利。16世纪以后,除部分领土被土耳其人占领了100多年外,克罗地亚一直处于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双重统治下,直到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塞克两族历经数世纪的交错杂居,促进了两个民族的接近。他们是前南斯拉夫人口最多(塞36%、克20%),居住地域最大的两个民族,是前南东部和西部的代表,他们所使用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是前南的通用语言。他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塞尔维亚人在拜占庭的影响下皈依了东正教,使用斯拉夫字母;克罗地区亚人则在西方邻族的影响下接受了罗马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 原先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居民一般信奉天主教或东正教,15世纪下半叶,由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侵入,当地大批居民皈依了伊斯兰教。但是,波黑的穆斯林并非通常的伊斯兰教的同义词,而是一个民族集的称谓(全世界把一种宗教的信徒称为民族的只此一例),它的族源与前南其他五个主体民族一样,同属南部斯拉夫人。在奥斯曼帝国500多年的统治下,这些伊斯兰教徒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斯拉夫穆斯林民族集团。他们虽然接受了伊斯兰的教仪,但依然操塞—克语,在日常生活中也保留了斯拉夫人的许多习俗,并与基督教教徒通婚。 随着历史的演变,目前波黑境内三大民族集团中70%的人按民族居住,20%的人住在相邻的“边缘区”,还有10%的人是杂居的,目前的冲突恰恰就发生在“边缘区”和首都萨拉热窝这样的民族混居区。需要一提的是,正是在这些“边缘区”和混居区,二次大战期间演出过一幕幕兄弟阋墙、手足相残、豆萁相煎的悲剧。据统计,二次大战中南斯拉夫有170万人丧生,其中一小半死于德意法西斯的屠刀下,另一大半死于塞克穆三族的相互残杀。 在铁托领导的人民游击队中,有来自各民族人民生死与共、并肩打天下的英勇事迹,正是在铁托为首的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解放了南斯拉夫。解放后,在共同战斗中建立起来的和睦团结的民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民族间的历史恩怨在短期内很难消除。一些历史人物在此民族是英雄,在彼民族中则往往成为侵略者。这是在复杂的历史变迁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关键问题是如何正确引导。前南斯拉夫每年发行历史教科书时几乎都伴随有这类问题的公开论战,以至于南共联盟中不得不设一个专门委员会进行内部协调。1969年克罗地亚“群众运动”中甚至还出现过“克罗地亚有足够的树木来吊死塞尔维尔人”的极端民族主义的口号,正因为这种复杂的民族恩怨,加上南共联盟在民族政策问题上的两个失误,导致了南联邦的解体和波黑内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