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九十年代初,由于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美苏争霸为特点的两极格局解体。两极格局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自我崩溃。苏联崩溃的原因之一是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冲击。八十年代末期,随着苏联公开化、民主化运动的发展,民族主义浪潮迅速膨胀,并以极快的速度在苏联全境蔓延。紧接着,又以锐不可当之势冲出国境,向东欧挺进,一时间东欧地区原来潜存着民族矛盾的国家和地方,都掀起了民族主义浪潮。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六个共和国组成的前南斯拉夫联邦倾刻解体,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正式分手。这股潮流还以极快的速度南下西进,以致中亚、非洲的一些老民族问题地区战火重燃。库尔德人要独立,借海湾战争之机举起了反叛的旗帜。泰米尔人争主权,不惜流血牺牲。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再度加剧,印度巴布尔清真寺惨案令整个世界震惊。在非洲,公开化、民主化打开了部族矛盾这个潘多拉盒子,错综复杂的部族冲突席卷非洲大陆,中非小国卢旺达的部族仇杀规模空前:在总共只有800万人口的国家里,部族仇杀造成50万人丧生,200万人逃亡。甚至经济发达、政治安定的西欧、北美也出现了民族分离主义波澜,在比利时和加拿大的一些地方操不同语言的居民表露出分离意向。美国洛杉矶的黑人暴动似乎也受到这一潮流的影响。在德国,民族主义穿上了新纳粹的外衣,对国外移民大打出手。凡此种种,九十年代民族主义潮流蔓延之快,席卷之广令人吃惊。以至西方舆论尚未来得及尽情欢庆“共产主义”的灭亡,就连连高呼:民族主义的老魔鬼又回来了! 二 民族主义作为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社会潮流在本世纪并不是第一次。众所周知,六十年代爆发了席卷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1960年曾被称为“民族解放年”,一年之中有十多个国家获得解放,宣布独立。六十年代民族解放运动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要求独立的各个民族具有共同的斗争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二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被压迫民族实现了广泛的团结和合作。这一合作是多层次的。既有万隆会议倡导的国际团结,又有共同目标下的国内民族合作。民族的联合和合作是六十年代民族主义运动的典型特征。六十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建立的大多数是多民族国家。 九十年代民族主义运动则不同。它以民族分离为目标,以民族同原国家之间的袭隙扩大为特征。无论在前苏联还是在前南斯拉夫,新民族主义表现为一个民族不愿在原来的国家继续生活下去,于是谋求民族分离,以实现民族与新国家的重合,为此不惜诉诸战争。新民族主义浪潮的结果是原多民族国家解体,民族分离,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与六十年代民族解放运动不同,新民族主义虽然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蔓延,却不曾出现类似六十年代的国际合作。 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民族团结到民族分离,历史何以峰回路转,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民族主义是一种比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深远得多的社会思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扩大了的个人主义,植根于社会土壤的深处,有极强的生命力。但是它同一切社会思潮一样,最终要从属于经济基础,并因基础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形式。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以多种形式出现。它有时表现为革命的民族主义,成为反抗外族侵略和压迫的精神力量,有时则表现为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为扩张和侵略开路。从根本上说,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当它作为政治思潮出现的时候,实际上是从属于某种意识形态,为政治服务。六十年代民族解放运动从属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政治,九十年代的民族分离浪潮则是民主化、多元化政治的伴随物。 实际上,两极格局的解体就是以民族分离为表现形式的。八十年代末,由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策略失误,多元化、民主化、公开化召唤出民族主义的恶魔。民族分离主义的离心力不仅使非斯拉夫民族组成的国家闹分离,也使俄罗斯的斯拉夫兄弟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铁心分离出去。在此之前,东欧剧变虽然表现为政局改变和意识形态易帜,但同时也具有挣脱苏联控制的民族主义内涵。四十多年来,苏联在东方阵营中以霸主自居,对东欧各国严加控制,引起东欧各国人民强烈不满。因此,对东欧人来说,挣脱原来的社会制度就是挣脱苏联的控制,就是争得独立。东欧剧变既是一场政治变动,又是一次大规模的民族主义宣泄。由此可见,九十年代新民族主义是由格局解体直接引发的,它是历史上一个大帝国解体后出现权力真空时的必然现象,又是这一时期政治的必然的伴随物,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三 波黑内战属于上述新民族主义浪潮,具有典型的民族分离特征。引发波黑内战的直接原因是前南斯拉夫解体。波黑内战之所以连绵不绝和异常惨烈,是由于前南斯拉夫的特殊国情。南斯拉夫各民族虽然同属一个种族(斯拉夫族),但建立共同国家的时间还不到八十年。该地区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各民族历史上分属不同的封建帝国,形成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其中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底亚属于奥匈帝国,信天主教,其文化接近西方。塞尔维亚族则信东正教。另有一部分塞尔维亚人由于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改信伊斯兰教,成为斯拉夫族穆斯林。一战后,南斯拉夫人终于得以组成自己的国家,但民族间的差异形成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当时南斯拉夫王国的统治者以塞尔维亚人为主,奉行大塞尔维亚民族沙文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境内其他民族的利益,激化了民族矛盾。因而,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底亚等民族从那时起就想分离出去,成立单一民族国家。二战期间,德、意法西斯在南斯拉夫煽动民族仇恨,挑动民族仇杀,80万人因此丧生。法西斯傀儡政权“克罗底亚国”在其境内实行民族灭绝政策,屠杀了60万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族武装也在自己的控制区内屠杀克罗底亚人和穆斯林,民族间酿成血海深仇。二战后建立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的目标下重新走到一起。为防止历史上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再现,南共没有完全按照民族聚居区划分所属的共和国国界,因为那样一来势必使塞尔维亚版图过大,使南斯拉夫各民族力量对比失衡。于是联邦中央人为地划出了一个包括两个民族的波黑共和国,由于两个民族中塞尔维亚族仍为多数,六十年代又将穆斯林作为单独的民族,从而在波黑形成三足鼎立态势。现在波黑的三个民族,穆斯林人数较多,但并不是绝对多数。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塞尔维亚人和占人口六分之一的克罗底亚人虽然是少数,却各有母国可以依托。因此波黑实际上成了南斯拉夫的缩影,三族中任何一族都不愿在统一国家中充当非主体民族,穆斯林想组成以自己为主的政府,塞族和克族则想分离出去,以某种形式与母国合并。整个南斯拉夫也是如此,除了塞尔维亚以外,各民族维系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意识是很淡薄的。加之南共长期以来用行政方法调节民族间的经济差别,因而又酿出一些新的民族矛盾,民族分离的暗流潜伏着。六十年代南斯拉夫搞体制改革,放松联邦中央集权,经济实权逐渐落在各个共和国手中,为日后的民族分离创造了条件。1980年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失去了民族团结的有力支柱,联邦中央权力日益空虚,终于在东欧剧变的潮流中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