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俄外长科济列夫在荷兰诺德韦克召开的北约16国外长与俄外长“16+1”会议上,终于与北约签署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内的《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定期公开磋商制度框架文件》两个重要文件,从而使北约-俄罗斯半年多围绕这个问题的争吵暂时得到缓和,也标志着俄正式承认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这两个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双方交换有关欧洲地区政治与安全问题的情报;就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欧洲爆发的特殊危机等问题进行政治磋商;在维和、环保、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等方面进行合作。 去年年底北约外长会议和今年5月美俄首脑会晤时,俄罗斯事先都放出“准备签署”之风而后却拒签。那么,俄罗斯这次为何终于签署两个文件呢?看来主要有以两个因素: 首先,俄罗斯经过战略判断,调整了斗争策略,将签署“计划”框架内两个关键文件与反对北约“东扩”脱钩。俄虽于去年6月与北约签署了“计划”框架文件,但北约提出的“东扩”设想有可能将西方的安全线延伸到俄边界而危及俄安全利益,所以俄一直想借拒签上述两个文件阻遏北约东扩进程。据报道,5月24日,叶利钦总统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专门讨论欧洲新安全体系和北约东扩问题,对北约东扩作出了如下战略判断:一方面,北约已全面展开东扩工作,且制定了对付俄拒签两个文件的“预案”,如俄继续拒签,则有可能陷于孤立,被排斥在未来欧洲安全新格局的建构进程之外;另一方面,北约东扩,条件苛刻,想入盟的伙伴国“达标”困难。此外,独联体国家出于现实条件和战略利益考虑,尚无加入北约意愿。因此,北约即使东扩,也难以“兵临”俄罗斯“城下”。由此,会议在缩小内部分歧的基础上,决定调整对付北约东扩的策略,变“以拒签抗东扩”为“用签署消东扩”。这既有利于俄缓和同北约国家的关系,减少东欧国家对俄的疑虑,又可利用“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缓阻北约东扩的势头,还能加强独联体内部团结,抵消北约东扩带来的影响。 其次,北约的让步基本上达到了俄谈判“替代方案”所定的目标。据传媒透露,俄曾通过各种渠道就签署上述两个文件和北约东扩问题向北约提出了一些要求:在欧洲安全问题上拥有“否决权”、北约不在新成员国部署核武器和部队、俄可继续向北约新成员国销售军火、调整《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所定部队限额等,这都遭到北约拒绝。此次,北约从“合作为主、防范为辅、减少对抗、维护俄局势稳定”的对俄总政策出发,在坚守“不给俄否决权”的前提下,也作策略性调整,表示可以考虑俄的上述建议,并声称不制定东扩时间表、给俄在欧洲事务中更多发言以。此外,北约还表示支持俄在欧洲安全组织范围内讨论21世纪欧洲及全球安全模式的提议。北约的这些“让步”正是俄有条件签署两个文件的数个谈判“潜代方案”所期望达到的基本目标。俄罗斯自然不想错过时机,因为这将有利于俄在今后继续反对北约东扩方面拥有一定的发言权。 此外,俄希望通过签署两个文件谋求在西方七国集团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这几年,俄总统每年均应邀参加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但对经济问题并无发言权。俄不满于这种“7+1”模式,似有意利用签署两个文件,换取在西方七国会议上拥有更多发言权,这有助于争取经援,并最终挤入这个“富国俱乐部”。 总之,俄罗斯与北约签署上述两个文件,是双方面对现实相互妥协的产物,反映出双方互有战略需求。这是冷战后欧洲安全格局重构进程中俄国与北约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将对欧洲局势产生一定影响。从趋势上看,俄与北约将在“计划”框架内在维和、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等方面进行较前更多的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能成为真正的“和平伙伴”。其原因在于,双方签署两个文件,都是策略性举措,并未因此打破彼此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冲突结构。科济列夫在签字后继续强烈反对北约东扩,称北约东扩“既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利益,也不符合欧洲的安全利益”;而北约秘书长克拉斯则说,北约将实施“双轨”方针,即在与俄建立磋商合作机制的同时,“按既定方针和计划安排东扩”。这实质上是双方新一轮争夺欧洲新安全结构主导权的开始。这是因为,北约东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以北约为核心的欧洲新安全结构;而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则是谋求逐渐弱化北约,建立以欧洲安全合作组织为基础的欧洲新安全机制。今后,北约与俄罗斯虽然有可能在某些时候为达成某种交易,搞一点有限的策略性合作,但这并不会改变双方矛盾的发展总趋势。